“美食+”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04月12日08:32

来源:河南日报

  □刘婵

  南召县80后养鸡妹曾凡玉,放弃光鲜亮丽的空姐工作,带领贫困乡亲创办养鸡场;鲁山县养羊大户李春东,借助当初的五万元金融扶贫贷款,把“牛腿山羊”养成了星级饭店都来争抢的鲜美食材;栾川县90后姐妹花,深山养土猪,被誉为“猪肉西施”……今年以来,笔者成为河南卫视电视纪录片《老家的味道》第五季的忠实粉丝,该节目也持续引发网友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讨论,让“美食+脱贫”成为网络热词。

  渑池的吊锅鱼、上蔡的塔桥猪蹄、宝丰的全蝎宴、光山的小龙虾、汝南的烤鸭蛋、新安的白玉蜗牛……这些看名字就让人垂涎欲滴的中原美食,有的是传统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网红”。传统也好,新兴也罢,这些承载着丰厚文化底蕴、充满浓郁时代气息的美食载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铸就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和产业脊梁。

  “一门手艺带活一个产业,一个能人带活一片乡村。”一位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感受颇深,一个劳动力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增加一个劳动力的就业,也就意味着可以少一个家庭的贫困。河南是农业大省、美食大省,豫菜一直是河南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借助这些优势,着眼于城乡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食品相关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美食精品线路,建立特色产品产销的产业链,“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是我省精准扶贫的一个大胆的创新实践,让“美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推动贫困地区富民兴村、产业兴旺。

  更好发挥乡村美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转换发展动力机制,促进提质增效。我省乡村美食大多是乡村居民自主自发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会出现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把“美食+”做大做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把乡村美食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在充分尊重乡村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深耕细作,对乡村美食推广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个乡村美食品牌,让老家的味道源远流长、滋润八方。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