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城市少一些“拦路虎”和“蜘蛛网”

2019年05月20日08:39

来源: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去年郑州不是划拨了专项资金对路中电线杆进行集中拔除了吗?怎么现在街头还有不少拦路的电线杆?”近日,有不少郑州市民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反映,郑州市街头的路中电线杆不但影响市容,还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比如经三路与农业路交叉口附近的一根线杆在路中矗立多年,严重阻碍行人通行。(详见今日本报AⅠ·10版)

  提起经三路与农业路交叉口附近的电线杆,我就感到憋屈。因为居住在附近,那里是我开车出行的必经之地,横亘在道路中央的电线杆,每每令人无力吐槽——电线杆加上底座占据了两条直行车道,要想进入那两条车道,就必须从相邻车道压实线进入。虽然交警人性化地表示不予处罚,但对于习惯遵章守纪的我来说,如此违规操作终究会有一种负罪感。相比起通行不便,这些“拦路虎”更大的威胁在于交通安全,不少路中电线杆的底座上都有累累伤痕,每处伤痕都意味着一次交通事故,其中不乏车毁人亡的惨痛悲剧。

  郑州市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面貌随之日新月异,在享受高速发展成果的同时,路中电线杆显得格外突兀。究其原因,随着道路改造拓宽,一些路边电线杆进入了道路空间。路中电线杆的出现,无疑是道路施工与电力改造没有同步进行造成的结果。更深一层探究,则是因为成本分担机制引起的麻烦。有市政部门工作人员透露,迁改线杆的工程花费,有时候甚至比改扩建道路的费用还要高,有些单位在施工时不通知供电部门,是因为嫌供电公司要价太高。

  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成立了电力线路迁建改造项目部,和郑州市各区对接。“希望能够和其他部门及时沟通对接,同步施工,这样就不会出现路中线杆的问题了。”实际上,路中电线杆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沟通渠道,而在于成本分担——施工单位拒绝沟通的原因是嫌要价太高,供电公司撇开要价强调沟通,势必无法达成共识。在这场各说各话的交锋中,公共利益和市容市貌注定因此“很受伤”,那些横亘于道路中央的“拦路虎”,以一种另类的姿态演绎着公共生活中的难点和痛点。

  早在2016年,郑州市就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今年3月1日,《郑州市架空线管理规定》已正式实施。时至今日,路中电线杆及其织就的“空中蜘蛛网”依旧大面积存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电缆入地的过程中,相比起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相关成本分担同样不可或缺。毋庸讳言,电缆入地因其施工专业性需要支付不菲的代价。同样毋庸讳言的是,这种工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不应成为“坐地起价”的筹码。因此,供电公司有必要公开成本构成,并提请广泛监督。本着“政府主导、辖区负责、企业实施”的原则,郑州市从今年开始针对架空通信线开展入地改造工作。在明确成本构成的基础上,空中电网改造也不妨参照同样的原则开展实施。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路改造施工不失为消除“空中蜘蛛网”的一次契机,借此机会,道路施工与线缆入地可以同步完成。公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是,道路施工完成之后,不仅没有消除空中的“蜘蛛网”,反而多出了地面上的“拦路虎”。即使可以再次施工,也不免意味着大动干戈以及更大的资金浪费。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电缆入地日渐成为共识。在新增电缆入地的同时,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管理必须面对的课题。少一些“拦路虎”和“蜘蛛网”,城市面貌就更加清新,公共生活也将更加便利。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