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用爱心点亮留守儿童求学梦想;创新课堂,将科研前沿与课程思政融入化学教育;坚守特殊教育,用耐心与专业为残障学生搭建成长桥梁;深耕职业教育,带领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教育领域不同,教学风格各异,但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彩——这便是师者最美的模样。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真正走近教育,就会发现,这份“光辉”往往是从最琐碎的事务、最漫长的守望中一点一滴磨砺出来的。讲台三尺,黑板一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支撑教师不断前行的,并非外界的掌声,而是心中那句沉甸甸的自问:何以为师?
一位好老师,首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课堂上循循善诱,教材里精益求精,把复杂的道理讲得浅显,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这些都是对“教书匠心”的极致追求。没有扎实的学识与专业能力,教育就会失去根基。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教育便会变得“干瘪”。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他们承担着更深远的使命——育人。
育人,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体现在一份精心准备的开学礼物里,体现在一张鼓励的笑脸里,也体现在一声耐心地提醒里。那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教好书,可以让学生考出分数;育好人,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塑造一个个有责任感、有温度、有光芒的人。
今天,教育环境早已不同于过去。互联网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家庭教育的角色日益凸显,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愈发多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守住教育的初心,在压力与诱惑中坚持“为人师表”,这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时代考题。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传授真知,也要在生活中传递真情;既要点燃学生追逐知识的火焰,更要点亮他们心中的人生灯塔。教育是一场接力。教师们用自己的时间,成就了学生的未来;用自己的平凡,点亮了孩子的非凡。当孩子们走出校园,仍能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仍能在心底珍藏那份被呵护的温暖,这就是教育最好的注脚。
说到老师,“为人师表”四字,常被人提及,却往往被误读。何以为“表”?有人把“表”理解为一种端坐讲台的威仪,一种不苟言笑的权威;有人把“表”看作一身笔挺西装、一本正经训诫的外壳。但事实上,真正打动人心的“表”,并非外在姿态,而是内心的温度与长久地坚持。
教育是一个慢行业,从来不需要炫目的姿态,而需要持久的陪伴与细致的耐心。一个老师的“表”,不是摆给别人看的门面,而是学生心中沉淀下的印象,是在他们记忆深处烙下的温情与光亮。
“表”是一种日常里的耐心。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讲究“快”的社会里,教育却偏偏是个讲究“慢”的行业。学生的成长不是流水线,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灌输式的速成。“表”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耐心。
耐心意味着尊重成长的节奏,意味着老师愿意花十倍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一群在叛逆期徘徊的少年。不需要雷霆万钧的呵斥,而是通过一次次平静的对话,润物无声地把价值观、学习方法乃至生活态度,种在学生的心里。这种耐心,看似“慢”,却正是教育最深远的力量,告诉学生:你可以不完美,但你值得被理解。你有缺点,但你也有闪光点。耐心,最终会在学生身上转化为信心。
“表”是一种学养里的温度。“为人师表”的“表”,不仅是行为上的端正,更是学识与人格的结合。真正的“表”,不是把知识冷冰冰地抛出去,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案例、系统化的讲解,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愿意触碰的东西。
一个懂得把课堂变“好玩”的老师,往往比一个板起面孔的“严师”更有力量。因为在“好玩”的背后,是老师用心搭建的知识框架,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刻理解。这样的“表”,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把学问化作灯火,照亮学生的探索之路。
教育不是“教会”,而是“引路”。老师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仍能想起课堂上那份光亮。
“表”,是一种代际里的传承。教育的美妙之处,还在于是一场接力。前辈的言传身教,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在他们长大后,变成新的“为人师表”。这种传承,超越了书本知识,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延续,一种对学生的看见与尊重。就像种子在土壤里静静孕育多年,最终开花时已是另一代人的季节。
“表”的第三层含义,便是这种跨越时光的传承。教师的价值不只在当下的课堂,而在于多年后,当学生面对困境时,仍能想起老师的鼓励;当他们站上讲台时,仍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理解新一代的少年。
“为人师表”,不是“表演”,不是外在的“表面”,而是最真实的“表率”。是日常里的耐心,学养里的温度,代际里的传承。当老师的“表”不再是摆给外界看的形象,而是内心深处那份温情的外化,那么,学生就会在时光的河流里,带着这份光,走得更远。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晓旻,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2025年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东超……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们,用一颗爱心和日复一日地实际行动回答了——何以为“师”?何以为“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