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琴童妈妈的焦虑 文化终究还是要靠积淀

2017年07月06日00:00

来源:河南日报

  一到暑假,照例又是各种课外班、艺术班的旺季,其中就包括钢琴班。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报道:在一个讲座上,一位年轻妈妈迫不及待地向著名钢琴家格拉夫曼举手提问——“大师,我想请教您,我的儿子两岁,已经学习钢琴两个月了,您觉得他应该注重练技术还是练感情?”当时现场一阵哄堂大笑。格拉夫曼只能笑笑说,技术和感情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无法分开练习。倒是现场另一位琴童妈妈的想法恐怕代表了大多数人:“放松点儿,你儿子才两岁,莫扎特还要等一年才开始学琴呢。”

  这位两岁琴童的妈妈,言语之间那种热切、方向感不明和用力过猛,成了眼下很多中产家庭身份焦虑的一种注脚。对于很多家庭而言,让孩子练琴几乎就是阶层晋升和身份投资的不二法门,孩子感不感兴趣,愿不愿意倒成了次要,最重要的是这根稻草一定要抓住。

  在电视剧《欢乐颂》里,曲筱绡家坐拥数亿资产,男朋友赵医生的父母则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高级工程师,赵医生顺利延续书香家庭的传统,博士毕业后年纪轻轻就当了主任医师,曲筱绡的父亲直言女儿能嫁给他是“烧高香”。如果从财富角度衡量,曲家简直完爆赵医生家,曲筱绡的父母为何还为这门婚事乐不可支?因为赵医生家有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优势——文化修养、气质品位和社会声望。

  有钱之后就特别想有文化,要是没有机会像赵医生家那样“代际传递”,就只好逼着孩子从学琴做起,更有甚者,据说还可以突击“速成”为“贵族”。新闻上各种“名媛速成班”、“淑女培训班”层出不穷,似乎交了高昂学费之后,优雅的气质、高贵的修养可以像安装电脑软件一样“上载”。还是陈丹青说得干脆,“有教养的女子,有资望的名媛,没有一个毕业于培训班。”文化,终究还是要靠积淀。(薛世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