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也要防“泡沫”

2017年07月12日00:00

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被叫响,各地“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的声音不绝于耳,不少地方搞得轰轰烈烈,但其中跟风者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全域旅游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研究缺乏准备,各地在认识和行动上难免有误区和“泡沫”。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在推动全域旅游的地区特别是西北经济欠发达省区,才有可能避免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出现“新泡沫”。

  应避免同质化,正视自身“短板”。全域旅游做得较好的苏州是很多地方的学习对象。苏州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大景区整体规划建设,丰富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但要认识到,苏杭毕竟是苏杭,其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更不能照搬照抄的。国内许多地区要正视旅游“半年闲”的短板,像宁夏、青海这样的省份还要突破自我旅游人口稀少的“瓶颈”。所以说,搞全域旅游,眼睛不要总盯住“全”字,还要念出“新”经,换“汤”更要换“药”,换牌子更要改机制,梳理并细化自我旅游优势,切忌盲目跟风。

  应走出低端化,做强自身“长板”。有些地方把全域旅游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方方面面服务于旅游,不等于借着全域旅游的平台上方方面面的项目。有些地方无限夸大全域旅游的“全”字,认为凡是景观新区就是“景区”,这种低端化偏离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本质。而要想走出低端化,就要做强自身的“长板”。近两年,青海省狠抓青海湖精品景区建设,按照“集点、连线、汇面”的思路,投巨资重点打造集散节点,发展建设旅游风景廊道;不具备沙漠资源优势的宁夏,恰恰咬住“两沙”(沙湖、沙坡头)不放松,提出“一切资源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全新理念,不断优化“两沙”旅游业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让全域旅游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应精准发力,不“乱撒胡椒面”。发展全域旅游不是遍地开花、跑马圈地,不能乱撒胡椒面,必须精准发力,找准核心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统筹发展,更好地发挥精品景点景区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各地精品景点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方面,在制定旅游产品、项目、业态的发展规划时,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超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许 凌)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