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留守儿童赴京团聚 要有持久有力的关爱

2017年07月13日00:0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政府伸出的援手,是最给力最持久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本报评论员刘婵

  又是一年暑期到。位于新蔡县砖店镇的凯旋双语留守儿童学校再次热闹起来,30名留守娃将在校长汪舰的带领下,奔赴千里之外的北京,与打工的父母团聚。这样的活动,该校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每年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见7月12日本报报道)

  人人都知道要关爱留守儿童,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身体力行去做,而且一做就义无反顾坚持8年?从起初开着一辆面包车,带着5名留守儿童风雨兼程去广州探亲,到如今带着200多名留守儿童,坐飞机、乘高铁、坐大巴,到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去和父母团聚,家长孩子们热切的期盼、团聚的欢乐、幸福的泪水,给予汪舰及其团队源源不断的动力。河南日报作为有情怀、有担当的主流媒体排头兵,高度关注、鼎力支持这项民间活动,笔者的一些同事多次参与其中、见证感动——“这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深刻的记忆”“要尽我们所能,把这份爱延续下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相信每个投身关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都会对此感同身受,都会形成一个共识:关爱留守儿童要有长效机制,要给予他们持久有力的关爱。

  就拿这些千里迢迢从老家奔向城市的“小候鸟”们来说,如果父母忙于生计,孩子来到城市却无人照看,干脆被锁在家里,岂不又陷入新的“二次留守”?留守儿童平时在农村见得少、玩得少,好不容易趁暑假来到大城市,得让他们好好体验一番。在这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所在社区应承担起一份责任,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参观游览,给“小候鸟”们的城市假期增添几分乐趣。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曾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让人深思。的确,对本就有心理隐患的留守儿童来说,忽强忽弱、时有时无的关爱,很难保证不会造成二次伤害。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都应该越来越精准化、精细化。有的孩子一给父母打电话就悲伤落泪,天天盼着父母回家,需要的更多是精神抚慰;有的孩子因长期孤独寂寞,变得行为孤僻、性格内向,尤其需要心理辅导;有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体弱多病,则更多需要物质资助……建设长效机制需要从“心”入手,“精准关爱”就是要真正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渴望的、需要的关爱,才能抚平流动时代的家庭之伤、社会之痛。

  从长远来看,社会关怀的力量终归有限;政府伸出的援手,是最给力最持久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近就业等,多措并举,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要力推农民工市民化、就地城镇化、放宽城市准入门槛,让来城市打拼的父母有机会把孩子接到身边,回归正常家庭生活。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