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拓展公共资源

2017年08月07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继网络约车、共享单车之后,今年以来包括京沪穗等城市,在地方的停车管理条例或规定中,提出鼓励发展“共享停车”模式。一些单位或个人将专有停车位对外开放,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分时出租,既增加收益,也方便他人。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停车资源共享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机关、医院和高校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在保障内部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应将内部停车设施错时对外开放,率先落实停车共享责任。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1.94亿辆;与2015年相比,私家车增加2208万辆,增长达15.08%。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不仅加剧了城市交通压力,而且不断放大停车位的需求缺口——按照国际标准,一车配备1.3个停车位,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1亿个。换句话说,全国近2亿汽车中,有一半很难找到停车位。停车难在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停车问题不仅是一个民生热点,更是交通管理的难点。

在不断扩大停车场“增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无疑是一个解决停车难的有效途径。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各地陆续出台加强停车场建设的制度规定,并因此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尽管如此,停车场数量依然捉襟见肘。现实生活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都有停车场,虽然在工作时间也存在停车难题,但在夜间,这些停车场大多空置。与之相对应的是,周边居民区停车场大多一位难求。夜间空置的停车场无异于一种资源浪费,由此也使停车位错时共享成为可能。

共享停车位并非新鲜事物,天津、重庆等地都曾出现过“共享车位”,一些物联网与软件企业还为此推出了相关APP。只是,这些“共享车位”共享的是私人停车位,而无法涉足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在实践中,这种创新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是私人车位的利用情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是多数小区都有门禁系统,两相叠加,市场化运作的“共享车位”很难实现统一管理。

相比之下,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似乎更容易被“共享”。以政府为主导的共享车位,既是对民生热点的积极关注,同时也体现出公共管理与时俱进的观念更新。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弱化“拥有权”,强调“使用权”,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除了“共享车位”之外,涉及公共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不妨借鉴这样的管理思路——公共资源短缺的状况一时无法根本化解,充分共享既可以纾解民生焦虑,同时也能最大限度调配资源。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所有社会资源都可以成为新语境中的“公共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也将因此获得更加丰富的外延。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