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

2017年09月15日00: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中学生运动会纪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

所谓“弱孩子”,无疑是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单纯从发育情况来看,随着日子越来越好,孩子的身高体重等指标普遍越来越“强”;不过,若是从体质健康的角度去衡量,结果则不那么令人乐观。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2016学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结果显示,对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优秀率仅2.6%,不及格率达16.2%,重度近视率为49.8%。广州市的抽测结果触目惊心,但却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看看我们身边一个个营养过剩而体质孱弱的孩子,就不难明白,这样的监测结果是一种令人倍感无奈的现实。日子越来越好,孩子的体质却越来越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

是学生的家长吗?恐怕未必尽然。每个家长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遗憾的是,家长们的热情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减退。是学生自己生性不愿运动吗?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实际上学生体质健康所监测的内容并不需要多么系统的训练,更多的只是需要他们多做一些体育活动而已。无奈的是,随着课业负担不断加重,他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激情正在日渐衰退,他们似乎已经满足于扮演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角色。与此同时,体育课始终都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鸡肋”,不仅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一些高中甚至直接将其剔出了课程安排之列。

在学校、家长、学生无一例外都为了迎接考试而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过程中,体育锻炼往往会成为他们选择放弃的第一个“包袱”。如果这种思路得不到转变,学生很难有时间和心情去参与锻炼,即使在高考中添加体育考试成绩,显然也不足以改善他们的体质健康——如果课业负担得不到足够的减轻,体育考试只能意味着学业负担之外的另一种压力。体质原本不足,锻炼时间又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学生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体育考试?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考,而是应该使学生在运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体育进高考只是权宜之计,想要真正使学生享受到“快乐体育”,关键还在于转变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而这首先就需要教育部门改革学校考评制度。在此基础上,不妨适度减轻孩子的课业压力,给他们时间去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