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从家庭教育角度看刘鑫的 “人性之恶 ”

2017年11月15日10:06

来源:大河网

  这几天,江歌刘鑫案又一次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

  首先,作为女儿同在海外留学的父亲,我必须对已经远去的江歌表示痛惜!必须对失去了她的爱女的江歌妈妈表达真心的问候!

  我相信,所有做家长的,都一定会和我一样能深切体会到对那个孩子不幸远去的痛惜,一样能深刻感受到那个妈妈正在经历的不幸。

  悲剧既已铸成,大家只能面对。

  其实那件让人不堪回首的案件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最近又一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是案件的相关人刘鑫和她的家人对此事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法。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的重点所在。

  说实话,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可以理解刘鑫在案发当时关门自保的行为。

  虽然这种理解可能会招致更多人的不满甚至谩骂,但我还是不想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她是完全出于自私的心理,还是出于极度恐惧中的无措,我都可以理解她,原因只有一个,我也是一个女儿孤身在外的父亲。我相信任何一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对一个丧心病狂的暴徒的时候,都必须先保护自己的安全。

  但是,自我保护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责任不会因为你是否承担得起,而决定你是否必须承担。这就是一个人在他成长过程中必须得到的心智教育里面必须包含责任心培养的根本原因。

  很显然,刘鑫是一个基本责任心没有得以养成的极端例子。这也是她目前广受谴责的根本原因。

  作为凶杀案的直接相关人,刘鑫虽然从法律上未必需要承担什么,但在案发之后,她必然承担基本的道义责任。基于这种责任,她必须配合相关刑事调查,必须对受害者江歌的家人表达足够的理解和安慰,也必须面对社会公众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可惜,从最近的媒体报道看,刘鑫通过自己一些列的不当言行,对她不得不承担的这些责任采取了推诿、回避和逃避。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孩子,遇到这样从来没有想象过的生活突变,以这样不当的言行去应对,或许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责任面前,理解不意味着谅解,更不意味着可以不被追究。

  刘鑫对媒体说,案件发生后,自己的处理都是在听家长的指导和安排。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的问题:孩子的责任心缺失,其实暴露的是家长责任心的缺失,这种缺失,不仅表现在案发之后家长对孩子引导和指导的失当,更反映出了在她之前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心教育的缺位。

  孩子是家庭教育最直接的镜子。这次事件让无数家长看清了一个真实:孩子心智能力的缺失,就像孩子心理上埋下的定时炸弹,平日里可能风平浪静,万事大吉,一旦遇到事情,它就可能爆炸,对孩子、对别人造成伤害,甚至结果让大人无法收拾。很不幸,现在刘鑫和她的家长不得不面临这样千夫所指、极其被动的局面。不得不在这样的困境中去收拾残局。

  世界其实很公平,你不愿、不敢、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就要承受道义与舆论射来的正义之箭。

  心智能力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同理心,在刘鑫及其家长同样是缺失的。这成为他们被道德捆上十字架的另一道铁索。

  规范人们言行的,除了社会行为的最底线法律,还有一道无形的线,叫人之常情。其中,能够善意地理解和体谅别人,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立场理解别人的感受,并基于这种理解调整自己的言行,这就是所谓的同理心。具有最起码的同理心才能让一个人的言行符合人之常情。

  身为一个正在接受国际化大学教育的人,刘鑫原本不应该缺失最基本的同理心。果真如此,作为被害人的闺蜜好友,她理应充分理解痛失爱女的江歌妈妈此时此刻的心情,并以共情之心给予善意的对待。

  很可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某种自私的目的,她用自己一再的言语行为,让世人看到了同理心缺失之下一个极度自私的灵魂。

  举个例子,她在凶案之后不久的时候变换发型并如一个没事发生的孩子一样自拍并炫耀于人(变换发型本身或许并非不可理解,这也许是她希望借此让自己尽快走出阴影、从头开始回归正常生活的一种表达。但是,不顾被害者家人感受摆出的pose,显然很容易让人以为她的若无其事);

  再举个例子,在她第一次去和受害者妈妈见面时穿着色彩鲜艳的衣物,而不是更符合人之常情的沉重的色调;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她的家人在多种场合的言语语气与内容,更是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对她或许都是无意间的动作。问题在于,同理心的有无,本来也就是通过这样细节的流露得以表现的心底真实,而不应该是经过包装之后的故作姿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刘鑫另外一项心智能力的缺失——问题解决能力。

  最近的网络舆情中,看到有人愤怒地发声:狠狠谴责她,把她搞臭,让将来没有人再和她做朋友,让没有人愿意雇用她,让没有人愿意娶她为妻。

  这样的义愤之词,在当下的氛围中应该不乏认同,从人之常情说,甚至不是不可以理解。其实放眼长久,刘鑫的生活还得继续,只是经历了这场事,她的未来可能会艰难很多。

  事实上,即便没有这场风波,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的前途也未必乐观。这件事只是放大了她的无能。

  回过头来看,不论是在案发现场,还是事发后这么长时间里,她处理问题无不表现着这种无能:面对问题,她既没有基本的原则,也没有端正的态度,更没有正确的方法,这样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发生在一个12岁的小姑娘身上,而是发生在一个20岁的成年人身上。试想,这样能力的一个人,哪怕她披了一件海龟的外衣回来,哪怕这件悲剧从来没有发生,她未来的生活又会怎样?你能想象这样能力的一个人会在职场上有很好的发展、个人的生活会平静幸福吗?

  当我们无数做家长的仍在为远去的江歌叹息、仍在围观中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义愤的时候,一个活生生的心智能力缺失的孩子的样本,可能才是我们更应该深切关注和思考的。

  (中国儿童心智成长帮助计划发起人猫叔 张伟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