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淬炼“河南制造”

2017年11月22日08:4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对于我省这样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来说,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就必须让工匠精神深入骨髓,精益求精提升产品品质。

    □本报评论员薛世君

    11月20日,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卷烟厂设备管理部项目管理员孟瑾,到河南科隆集团宣讲十九大精神时说:“多年的生产一线经历告诉我,弘扬工匠精神,就要坚持精益求精……看似简单的事情,用心和不用心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见11月21日本报报道)

    “工匠精神”,一般指的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我国的“工匠精神”可谓源远流长,《诗经》里面,就把加工骨器、象牙的技艺,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细心打磨,与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再后来,鲁班故事千古流传,庖丁解牛神乎其技,青铜编钟精妙绝伦……中国人素来对精湛技艺孜孜以求,工匠精神其实一直存在。

    岁月磨灭不了匠人气质,但金钱似乎是可以的。财经学者吴晓波曾经提到,有次他在一次座谈会上遇到一家民营压力锅企业的董事长,得知这家产量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企业,正在转行去投资房地产和码头,因为那样赚钱快、盈利前景好,吴晓波便感慨地说,“看来,十年之内,中国人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锅了”,老想着赚快钱,没有一颗沉静的心,又怎么能在品质上登峰造极?河南白酒品牌众多,但是全国叫得响、卖得好的却不多,有业内人士就分析说,外省的一些名酒,产了酒一般要窖藏五年以上,但是省内一些白酒厂家为了赚快钱,产了酒就卖,等不及窖藏五年,自然就在品质上削弱了竞争力,说到底,还是缺乏匠心。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认为,匠人身上最宝贵的,恰恰是投入与专注,是一颗沉静的心。中信重工的重型装备之所以能抢占国际市场,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批“大工匠”,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创新,练绝活、强技能、提效率,这才推动了企业转型发展效益提升。被誉为“煮饭仙人”的80多岁日本老人村嶋孟,50年时间就做了一件事——煮米饭,很多人在他的店外排起长队,只为品尝到他亲自煮出来的白米饭,这就是投入与专注的力量。南阳镇平县是著名的“玉雕之乡”,听当地的业内人士说,玉雕大师郭文安创作《五百罗汉图》用了半年时间,另一位大师仵应汶的水晶作品《万法归宗》已经创作了10年多……为什么镇平玉雕能够蜚声世界,那可都是一位位大师用时间打磨出来的。

    制造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匠心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动自不待言,尤其是对于我省这样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份来说,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就必须让工匠精神深入骨髓,就像孟瑾所说,“生产、质检、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擦亮“河南制造”的招牌,推动“河南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꼈㠈5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