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览】分贝筹“一元捐款”活动遭质疑 创始人:信息填错了 没来得及检查
□王建琦
12月23日,一个名为“分贝筹”的爱心活动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活动页面宣传“一元助TA改变命运”,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可寻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为其捐赠一元钱。然而不少网友贴出的照片显示,同一个受助的贫困学生,却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现,而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还显示有贫困学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
针对来自公众的质疑,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发布通报对外进行回应。通报称,“分贝筹”是由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应用产品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传播开来,出现了信息错误和界面不稳定的情况,就此向公众道歉。目前已紧急协调优化界面,避免系统再次出错。
“分贝筹”的回应或许是真实的,公众是否相信,对它的道歉是否谅解,则很难说。“一个贫困学生多个出生日”的乌龙,不仅会使爱心人士对“分贝筹”的信任大打折扣,也可能会使其他一些慈善项目让人联想,产生怀疑,致使它们躺着中枪。
慈善捐助是爱心行为,爱心是建立在受助人及慈善机构等的“真心”基础之上,而“真心”的起点是说真话道实情,让捐助人认为应该捐、可以捐,捐助之后心情舒畅。捐助行为是没有回报的,因此它也十分脆弱,捐助活动哪怕某一个环节出现“虚假”,捐助人都会有“冤”的感觉,这种“冤”经过发酵,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杀伤力是巨大的。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发生之后,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爱心人士一度只相信“一对一”的直接捐助,不响应任何慈善机构“中转”的项目。经过几年来多方努力,慈善事业才恢复元气。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慈善募捐和救助的形式更加多样,人们献爱心的渠道更多也更方便。应该说,“分贝筹”的捐助形式很有新意,用一元钱的捐助,就能找一个和自己孩子生日相同的贫困生作参照,用来敲打、激励孩子珍惜幸福生活、用功学习,这样的机会很多家长都会抓。据介绍,活动在测试阶段被工作人员发到朋友圈后,半天时间已经收到44万元捐款,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分贝筹测试乌龙”不能止于道歉,需要权威说法,这是呵护爱心的必须。
互联网经济时代,一城一地之事可能成为全国之事、世界之事。“分贝筹”辐射范围至少是全国性的,即便是技术因素造成的“失实”,副作用也是巨大的。“分贝筹测试乌龙”表明,当下的慈善募捐需要规范的事情仍有很多,比如信息的公开透明、监管的强化、社会监督的跟进等。
【网评热议】
“分贝筹”组织准备得不充分,回应得也草率、不漂亮。筑建慈善大厦,不能仅凭热情。“分贝筹”的爱心不打折,就要有相应的组织架构和责任约束,而不是仅仅协调优化界面那么简单。为了善待每一元钱捐款,必须善待每一个捐款人和受赠人,更应对得起良心和法律。
“分贝筹”等平台机构开展爱心活动,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因失误让公众的爱心“打了折扣”。此外,政府有关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爱心活动的监督和管理,要确保每一分钱多的善款都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
人世间的爱有多热,人们对慈善活动的需求就有多大、要求就有多高。越是如此,越需要回归慈善的本质,不忘慈善的初心。对慈善机构而言,比起只顾着绞尽脑汁地让人们鼻子发酸,不如在信息公开、资金监管、流程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毕竟,慈善捐款活动不是运营方的自说自话、自卖自夸,修复程序是首要的,但修复与公众的信任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网络募捐风生水起,借助的就是网络的开放性,依托公众慈善心里,网络募捐在给贫困、重病等需要帮助的人一定帮助的同时,也存在着募捐活动不透明、不规范,甚至存在诈捐的现象,极大的损害了网络募捐的公信力,扭曲了公众的慈善心。利用网络募捐的形式产生的疑异,及漏洞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厘清,以此才能满足公众特别是捐助人对信息公开、知情权的维护,从根本上也才能保证网络募捐能够起到帮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