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过生日“攀比”消费竞争源于“身份焦虑”

2017年12月27日08:07

来源:大河网

  □杨朝清

  如今,一些幼儿园出现了孩子过生日攀比的现象,第一个过生日的孩子请全班小朋友骑马,第二个小朋友的生日会就包场了话剧……攀比竞赛不断升级,有家长抱怨,小孩子过生日花销太大。一项调查显示,69.2%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幼儿过生日攀比现象。(1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种生命仪式,给孩子们过生日旨在让他们得到亲友、同学等熟人社会网络的关爱与祝福。伴随着社会变迁,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孩子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日会更体面一些、风光一些,一些家长在孩子过生日一事上不吝投入,“过生日攀比”愈演愈烈。

  给孩子过生日原本只是一种情感表达,却异化为一种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竞赛。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难以获得简单、纯粹的感情生活,情感表达的手段也越来越单一化、商品化;给孩子过生日往往需要花钱,而消费具有抽象的符号属性,事关人们的“脸面”。

  “脸面”既和个人的自身形象和生存生态有关,也和个人在与他人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受到的尊重、信任和社会认同密不可分。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给孩子过生日的状况,直接关乎家长们的“脸面”。无节制、无规则的攀比现象,让过生日异化为一种“拼爹”游戏;那些没有丰厚财富积累的家庭,不堪重负却欲罢不能。

  在消费社会,消费趣味与偏好是人们进行社会地位再生产的一种工具;人们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的阶层归属和身份认同的边界。给孩子过生日是否体面、排场,不仅测量着家长们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考验着他们对待其他小朋友是否舍得、大方;“过生日攀比”关系到家长们的口碑与声誉,让家长们陷入了“囚徒困境”,左右为难。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指出,“身份的焦虑恰恰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产生,也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而愈演愈烈;现如今,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人都渴望“争上游”,竞争心炽盛;给孩子过生日,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给孩子过生日原本只是一种情感互动,却嬗变为一个名利场,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回馈、善于分享,反而会让他们过早地学会功利与算计,过早地流失赤子之心。“过生日攀比”迷失在虚妄的“脸面观”里,沉湎在走偏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中,被身份焦虑催生的“过高期望”裹挟,不仅让家长们不堪重负,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浮躁与喧嚣。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