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量子隐身衣”已经问世?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6日,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评选出炉,入选的“科学”流言都曾在网络上流传一时,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还包括:“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决不能吹风”“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1月7日《北京青年报》)
“科学”流言披着“科学”外衣,打着关心他人的“温馨”广告,非常具有迷惑性,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被吸引、被影响,害人不浅。而且,“科学”流言不时借助新的传播媒介扩散,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并影响不同群体。比如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新兴媒介和社交工具传播,以讹传讹,扩散到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及其他身边人,非常具有影响力。而且,“科学”流言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实验”,以“现身说法”形式呈现,以假乱真,一些原本不相信的人也被搞“傻”了,开始相信起来。
以紫菜“科学”流言为例,2016年8月,“塑料袋紫菜”就闹得满城风雨,消费者半信半疑,“再也不吃紫菜”的说法不胫而走,对紫菜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为了辟谣,相关部门费了很大的劲,真是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2017年,“紫菜谣言”再次流传,就是传播者制作了“科学”小视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进行传播,受众看到了“实验”片断,并配上了解说,很容易被欺骗,轻易就信以为真了。事实上,始作俑者进行了剪辑,把假的做成了真的,但是,假的就是假的,真不了,科学测试后立马戳穿。
食品安全诚信正经历脱胎换骨的过程,消费者的安全感还不稳定,对市场的信心还不足,很容易受“科学”流言影响,所以,行业自身要自强、自立、自律,恪守道德与法规,才能立于市场,否则,必定自毁前程。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要做到守土尽责,建立严密制度,把紧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关卡,看紧每一道大门,一旦公众对食品安全有信心了,那些有鼻子有眼的谣言将会不攻自破,进而,建立覆盖全体受众的辟谣传播机制,一经发现食品安全谣言,要及时回应,以科学、真实、可信的回复机制和信息粉碎谣言,才能避免“科学”流言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
当下,监管部门辟谣“科学”流言,有几个特别明显的不足,包括反应慢,回应不及时,一年才粉碎一回,而“科学”流言已经扎根;不顺应网络时代,没有掌握现代传播特点,传播手段传统而OUT;回应方式老套,生硬说辞,干巴巴的,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监管部门的辟谣反而遭到不少网民的质疑,非常尴尬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