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温柔陷阱”迷惑老年人

2018年01月19日09:14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据《人民日报》报道,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摇身一变”,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许多老人心甘情愿高价购买。

  最近几年,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把目光锁定在老年人身上,以“优惠”为幌子,想方设法欺骗老年人,试图以此诈骗钱财。从最初的送鸡蛋、送大米,到后来免费体检、送保健品,类似的诈骗手段不断花样翻新,但始终万变不离其宗——先以小恩小惠取得老年人信任,然后再痛下“狠手”实施诈骗。

  身处快速工业化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家庭的传统功能不免随之不断弱化。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即便同处一地,子女在忙碌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也颇有不便;如果子女在异地工作生活,“常回家看看”更是困难重重。在物质丰富而精神匮乏的当下,养老的最大困境,在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人民日报》此次报道中,有办案民警表示,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

  谈及诈骗老年人的案例,不少人都习惯性总结为老年人防范意识不强,容易被骗子蒙蔽。不过,类似案件却让人对此有了一种更新的看法:虽然有些老人早就对骗子有所察觉,但却因留恋虚情假意的关怀,不愿戳穿其中骗局。为了稳住被骗老人,骗子煞费苦心地维持情感连接,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容易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在骗子步步为营实施诈骗的过程中,如果子女也能如此体贴入微,这些老人何至于陷入骗局无法自拔?

  时至今日,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各种营销早已令人审丑疲劳,寻常套路是在街道社区开设讲座、然后免费发放小礼品吸引老人加入,在此类招式已了无新意的背景中,以组团出游的形式声势浩大地奔赴景区的“推销团”越来越多。对于组织者来说,将老人拉到异地他乡,无疑更有助于他们成功游说,因为老年人不仅远离了家人,甚至连街坊邻居都没有,有的只是同样身在局中的其他老人。从另一方面说,旅游都是带着一份好心情出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容易被说服和打动。我国法律对于免费组织个人旅游的行为并无明文禁止,非旅行社组织者(以各种投资公司、保健品经销商为主)并不具备经营组织旅行社业务的资质,却屡屡因为组织老年客户免费旅游而出意外事故。

  涉老骗局屡见不鲜,各类骗局层出不穷,在引导老人提高警惕的同时,全社会都应该关注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获取信息、识别骗局、缓解孤独、科学养生、方便维权等方面为老人提供更多帮助。帮助老人消除孤独寂寞感,不仅能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而且能避免骗子乘虚而入。对此,一方面需要子女的关怀呵护,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社会创造平台,更重要的是,老年人也要主动寻找生活乐趣,吸收接纳新鲜事物,只有开阔视野、放松心情,才能不断提高鉴别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老年消费市场日渐升温,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也不免泥沙俱下,如果放任老人由唯利是图者摆布,无疑会将他们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帮助老年人避开那些“温柔陷阱”,不仅需要丰富精神赡养的形式和内容,而且需要加大对各类涉老骗局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