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河南如何奔向“开放新高地”

2018年01月23日07:36

来源:大河网

QQ图片20180123163021

  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几乎每一步,河南都以科学的长远谋划、精准的战略布局,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和发展的律动。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河南的发展再一次展现“霸屏”效应,是在1月21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河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头条报道。报道指出,不临海不沿边的河南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推进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世界发展处于海权时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先天优势,享受到了长达30多年的一大波开放红利,从而实现了飞速发展。同时这也容易给人带来一种成见,即开放是由地理区位决定的,内陆注定不如沿海那样成为开放前沿。其实,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告诉我们,单纯地理概念上的前沿区位优势,已经被信息技术和航空距离抹平。

  当世界从海权时代走向空权、陆权、网权时代,横亘在内陆开放面前的地理障碍已经荡然无存,内陆腹地也可以成为开放前沿和高地,至少与沿海地区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正如有学者所说,开放其实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制度安排,与地理位置已经关系不大。今天的开放,既受不断变化的区位条件影响,也受不断变化的制度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和理念影响,既需要“硬件”的设施互联互通,也需要“软件”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千差万别的文化、规则、法制。这是作为内陆腹地的河南,近些年突飞猛进迈向开放前沿、打造开放高地的历史发展逻辑和时代背景。

  正如央视新闻中所说,围绕党中央的要求,河南一直在思考:如何面对地处内陆这个短板搞好开放,怎样在看似不利的区位条件下,融入“一带一路”,以开放带动全省发展。从日常中的高频词语表述中,我们便能明了河南这些年做对了什么——航空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等,在空权时代抢占“航空经济”先机;米字形高铁、中欧班列(郑州)、多式联运、国际陆港等,在陆权时代搭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跨境E贸易等,在网权时代竞逐“网络经济”浪潮。

QQ图片20180123163138

  这些开放“硬件”的打造有目共睹,河南在提升开放“软件”的魄力同样引人刮目——在河南自贸区开展的以“三十五证合一”等为具体内容的“放管服改革”,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实行的“秒通关”模式,在多式联运领域应用的“单一窗口”标准版服务……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几乎每一步,河南都以长远的科学谋划、精准的战略布局,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和发展的律动。

  一般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内陆开放高地,须具备五大标志或者说是五大条件:交通方面的“大通道”、服务管理方面的“大通关”、地方发展方面的“大平台”、产业发展方面的“大集群”、投资便利化的“大环境”。以此衡量,我省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均可圈可点、亮点纷呈,“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势头已然锐不可当。前些天,郑州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吨、跻身全球50强的消息令人振奋,其“爆炸性”的增长态势,是河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光明前景的绝佳注脚。

  【大河网专题回顾】

  五大国家战略 伴河南一起飞

  迈向中心“郑”当时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启航

  人民日报聚焦河南这五年成就

  出彩河南 春华秋实

  出彩河南这五年

  “河南制造”迈向“河南创造”

  河南出海记

  河南米字高铁大事记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