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女孩第一次与妈妈过年”的爱与痛

2018年02月23日09:13

来源:大河网

  丁恒情

  “见了面后你要叫(妈妈)。”“我不叫。”从李莉萍和奶奶的对话中似乎听出了她对这份“迟到”的母爱的抗拒。18岁的李莉萍在四川广元昭化区元坝中学读高三,而她的母亲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绍兴的一家针织厂打工。到目前为止,她们从来没有在一起过过年,今年在新华社客户端春运期间举办的“送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过年”活动中,李莉萍通过征集入选,将前往绍兴与母亲团聚。(2月22日《北京晨报》)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春节是一年之中难得与父母团聚的日子。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年一度的春节,才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才给了我们一个回到孩子身边最好的借口和理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关注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有的留守孩子还是可能几年都不能与父母见上一面,父母变成了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报道中,李莉萍是因为父母离异而留守。虽然这其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作为一面镜子,18岁才第一次与妈妈过年,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留守孩子的爱与痛。从李莉萍和奶奶的对话中不难看出,虽然李莉萍有幸通过征集入选新华社客户端举办的“送留守儿童进城与父母过年”活动,但由于长久的分离,缺乏正常沟通,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她对这份“迟到”的母爱还是抗拒的。

  事实上,“18岁女孩第一次与妈妈过年”只是成千上万留守儿童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在中国留守儿童超过900万。而现实中,通常出现的情况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低于普通家庭孩子,相当数量的留守孩子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此外,部分留守孩子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关注李莉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给更多留守孩子以关爱。

  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李莉萍一年中只是与妈妈电话联系三四次,而且每次通话都在5分钟之内,内容基本上是“成绩怎么样?”“身体怎么样?”的简单问候……妈妈在李莉萍的生活中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无疑是令人心痛的。尤其是在通讯越来越便利的今天,一位留守孩子一年才能跟妈妈电话联系三四次,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亲情缺失对孩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亲情,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感情纽带和精神支柱。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最依恋的还是父母。因此,身为父母,无论工作再忙,不管生活压力再大,都应该多陪一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怀,让孩子体验亲情、享受亲情、感悟亲情,让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今年春晚的小品《真假老师》看后让人忍俊不禁。但在捧腹之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个温暖的社会,需要给予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需要政府、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正如小品中的一句台词所言,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