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谣言止于批判性思维

2018年03月07日09:01

来源:大河网

  计明勋

  当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等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一些谣言在网络上蔓延,传播范围或大或小、影响程度或深或浅,网民们稍不留心就会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产生不良后果。人们都具有同情心、好奇心,看到一些急需帮助的信息、比较紧急的信息时就迫不及待转发出去而不加辨别,谣言传播者正是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特点。因此,遇到一些可疑信息时能否三思而后“转”,简单地进行甄别,就显得十分重要。

  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谣言的消极影响依敏感性高低和传播范围大小而不同。一般来说,越是敏感的信息越容易传播,传播的速度会越快,谣言也是如此。前些年,我国北部某省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由于听信“地震”传言,该省份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该省地震官网也一度瘫痪,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稳定。还有前些年日本发生核泄漏世故,在国内以广东省和浙江省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出现“吃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并且不断扩散,各地民众纷纷涌向超市抢购食盐,很多店铺的食盐已经销售一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这些谣言产生极坏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深思。让网民自觉抵制谣言,不信谣、不传谣,显得十分重要。

  荀子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塑造网民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受众抵抗谣言侵蚀的“免疫力”,对于防止网络谣言的传播、蔓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潜在的传播者,智慧的受众会甄别信息的真伪,自然就不会以讹传讹。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被感情操纵,有理有据,做出明智判断。在辨别网络信息真伪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法着手:一是找出处。通过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看是否有权威媒体的报道,以权威媒体所发布的为准,如果没有权威媒体发布过,就要慎重对待。二是利用常理来思考。谣言一般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仔细推敲就能找出不同寻常的地方。例如,网上有这样一则谣言,标题是“妇幼保健院紧急通知”,通知的主送机关是各教体局,内容是说现在超市很多在售的牛奶饮料含有肉毒杆菌,导致现在得白血病的小孩越来越多,这些饮料正在紧急召回,让大家都转发,传递爱心。仔细看一下就会看出不正常的地方,妇幼保健院能直接给各教体局以这样的形式发文件吗?文件中也没有写清楚是哪个行政区域,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地方,后来了解到这确实是一个谣言。

  批判性思维的塑造无疑会对抵制网络谣言起到积极作用。笔者看来,当前有三大群体亟须建立批判性思维。一是在各中小学校以及高校的广大师生群体中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因为师生群体数量巨大而且比较活跃,是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二是在各级党员干部中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培训活动,因为党员干部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行为代表着党员干部的形象,所以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于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三是在各级媒体中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各级的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媒体编辑在筛选稿件的时候必须把好关口,把谣言阻挡在门外。

  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目前网民人数已达7.51亿。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建立批判性思维,对于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只要大家都争做守法纪、能批判的网民,网络就会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