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需要“大合唱”

2018年03月09日22:12

来源:大河网

  近日,伊川县平等乡召开产业扶贫表彰大会,发放300万元奖励带贫企业和合作社。该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形式,2017年投资2.86亿元,建成了鑫川牧业、新大牧业等畜牧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4000余户。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35个,带动贫困户2700余户。该县扶贫产业像春天般充满勃勃生机。

  在如火如荼脱贫攻坚中,极少数贫困户也曾有过致富的梦想,由于先前创业失败,梦想被浇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贫困户对真金白银的到户增收扶贫资金不愿上项目,对入股带动的脱贫产业也是顾虑重重,害怕一旦投资失败,家庭生活会雪上加霜。

  一边是红红火火的脱贫产业,一边是贫困群众“等着政府送小康”,冰火两重天。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从观念、市场、机制、环境等多方发力,让产业扶贫扶出一片新天地。 产业脱贫,思想解放是先导。贫困户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脱贫的力度和速度,贫困户和带贫的企业要更新观念。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贫困户要勇于打破小农意识的束缚,投入大市场,搭乘产业脱贫的财富快车。 产业脱贫,选好产业是关键。脱贫产业是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动车组”,产业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绝不能“东施效颦”。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 繁荣壮大扶贫产业。防止产业雷同,附加值低,产品过剩,损耗投资者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一哄而上,一拍而散的“伤农”结局。

  产业脱贫,完善利益连结是核心。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但资本也必需承担相应的社会功能,产业扶贫也应当是双向双赢的。实践证明,产业脱贫成效明显的地方,都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形成了“脱贫共同体”。或者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或者是扶贫基金+园区+贫困户,或者是易地搬迁+产业培育+贫困户,“脱贫共同体”密切企业和贫困群众的利益关联,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聚合起双方的发展意愿。

  产业脱贫,环境服务是保障。从当前脱贫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脱贫产业规模较小、利润较低、品牌意识不强,容易产生销售难、推广难等问题。因此,政府的“兜底”和护航作用更加凸显。政府要在规划、用地、营销、产业政策等方面提供优良的服务保障,让扶贫产业发展的底气更足,态势更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共同推动下,相信充足的阳光雨露将会滋养更多的扶贫产业,贫困群众也像跳上了“动车组”,脱贫步伐也一定会更加矫健有力。(王社民)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