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将的这些话,既为我们明确了责任,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乡村振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是为了人民,更要靠人民来完成,关键要走好人才棋。
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田,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也让更多的人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他们走向了沿海等发达地区,充实到务工大军中去。这些人在工作中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技术,同时也实现了资金积累,但与此同时,他们与乡村老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从心底里不愿意回去;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学子跃出农门之后,更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去。最终使农村成了老人和儿童的集散地,也成了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
反过来看,这些走出去的人应该是乡村振兴的主力。一方面,他们从骨子里有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都希望家乡能全面振兴,最终能叶落归根。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有理念、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组织起来干大事。如何让他们回乡创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虽然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但都离不开一个“火车头”。不管是江苏的华西村,还是河南的南街村,不论是裴春亮、马海明,还是史来贺、吴金印,都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这些有较强党性的带头人和先进的党支部的力量和作用。因此,精准选定一个“领头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堡垒,增强定力,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其次,宽松的政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靠产业,而政策环境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产业引进到产业落地,从生产运营到产业合作,都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各地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调动外出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家乡振兴找准出路,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打造有巨大引力的营商环境,让他们愿意回来,安心创业,倾心回报。
第三,做好配套人才的培训。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好技术培训,把村民变成技术工人。一方面,村民在家门口干技术活,既能安心养家,又能拿体面的工资,这是他们最渴望的。另一方面,企业和工厂也青睐当地的技术工人,他们适应性强,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政府要挖掘当地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做好沟通和协调,把人才培训工作做实做好。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每个人的精彩。广大的乡村春光大好,立志乡村,每个人都是人才。走好人才这步棋,乡村振兴指日可待。(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