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让清明时节更清明

2018年04月04日18:11

来源:大河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向我们交代了清明自唐朝就已经是节气和节日的合体。

  清明作为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特殊日子,首先它是一个节气,对于清明节气的观察,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入乙,则清风至。”清明风古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而按《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综上古籍所述,清明节气的由来就显而易见了,北斗星柄指乙位,清风到来,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所以清风徐来,万物萌发,天地清明,清明由此得名。

  其次,作为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祭祀节日,清明是承接了“寒食节”春祭的传统,祭祀除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得请求祖先保佑。

  至今,认为清明祭扫是老封建的大有人在,仍然坚持祭扫的也只是跟着老辈有样学样,至于更年轻一代,只知清明游玩,不知祭扫何物。

  清明文化的传承,需要做的不只有祭扫传统,还要破除封建迷信说。

  我们国家倡导破除封建迷信,尊重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不算迷信,佛教信仰佛祖,道教信仰玉帝,而中国人自古就有信仰祖先的传统,把祖先当做归天的神来祭拜、缅怀,报本反始、感恩祖先恩德、继承先祖功绩,这应该不算迷信。

  祭祖尽孝道不算迷信,挂纸烧钱、修葺坟墓、叩拜、上供等作为祭祖方式的行为也不算迷信。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黄泉?但是人们还是愿意采取各种形式祭拜祖先,他们相信东西虽未曾到,情却通过这些祭品传达到了。这也是儒家“事死者如事生”所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生死是无法妨碍尽孝的那份心意。慎终追远足以显示后人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一颗昭昭之心。

  清明祭祖、扫墓,并不是因为鬼神真的存在,只是表达孝敬祖先的情感。我们的生命源自祖先,祖先的智慧与精神是我们推动历史车轮向前源源不断的原动力。祭祖是我们情感的归属,祭祖的仪式追求的是情感与道德意义上的真实。破除祭祖的迷信,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真正懂得祭祖的意义,让祭祖后继有人,让祭祖文化传承下去,继而发扬光大。

  “南北街头多画圈,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青烟幻化灰雾霾。”祭祖需传承,方式讲文明。与时俱进,二十一世纪推广网上祭祖,才是对传统祭祖方式的传承与发展,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才能让“清明”更清明。(白全忠)


编辑:王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