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基层“替会”现象,功夫更在会议之外

2018年04月01日21:12

来源:大河网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纪委监委通报了区纪委全会会风会纪情况,两名未遵守会场纪律的纪检监察干部受到通报批评。二七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会前,该区就对所有参会人员提出了“不得无故缺席替会,如有特殊事情不能参会的需以书面形式向区纪委办公室请假备案”等相关要求。会风督查结果显示,两名纪检监察干部未按要求履行请假手续,安排他人全天“替会”。(3月3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召开会议的目的在于传达精神、凝聚共识、推动工作。因此,在明确开会对象时,大多会议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要么是负责全面工作的主要领导,要么是分管具体工作的同志。只有会议精神、工作要求第一时间传达到领导心中,才能确保宣传到位、执行有力,助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然而,“替会”现象的存在,则消解了这一积极初衷。

  实际上,“替会”现象在一些基层的确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根本,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主观上看,可能源于个别干部作风涣散、纪律松弛,要么直接安排具体工作人员参会,省却了转达工作要求的环节;要么只为“点个卯”,敷衍应付、欺上瞒下。客观来看,可能源于个别会议质量不高,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照本宣科甚至会议过多、过勤、过长等“文山会海”现象。

  基层“替会”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暴露的还是虚浮的工作作风。这种虚浮,不仅仅源于个别干部的作风涣散和纪律松弛,对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缺乏及时对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有所退化,也源于一些会风不精简、不扎实,过度追求以会议落实凸显工作“留痕”诱发的形式主义。对前者而言,需要在严肃会议纪律、加强会风督促等方面精准发力。而对于后者而言,显然还需要在拓展会议形式、提升会议质量、压缩会议频次、增强会议实效上多下功夫。

  时下,改革早已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作为承接各项改革举措的基层,却时常面临人少事多、权少责重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基层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既需要通过优质高效的会议学习思想理论、交流经验办法、凝聚发展共识,更需要让党员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抓实干,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推动实际工作,访民情、知民意,理思路、定计划,找项目、出制度,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难点工作取得更好进展和更大胜利,从而为基层人民汇聚更多获得感与获得感。

  基层“替会”现象,折射的问题或许不仅仅在会议上,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如果“替会”现象普遍存在,就需要反思会议方式、频率和质量了。(东旭)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