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可让“冷处理”凉了群众的心

2018年04月20日09:1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白杨林

  据报道,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面对群众的意见,不是“趁热”解决,而是有意拖“凉”。对群众的“热意见”,采取“冷处理”,落实“在路上”。他们认为意见“过热”,不可迎“热”而上,应放一放、凉一凉。还有的是意见箱外表很美观、标识很明显,但就是很少打开,任由意见“晾”在里面……征求意见只做表面文章,难免让群众寒心。

  时下,听民声、访民意,已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随着干部作风的好转,“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等现象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微笑接待、耐心回答。但走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不能停留于此。多数干部对待群众确实做到了放低姿态,好好说话,可仍有少数干部在群众心急火燎时,他们却慢条斯理;在群众想知晓情况时,他们却模糊回应;在群众糟心闹心时,他们却推诿扯皮。对此他们却美其名曰“冷处理”。

  “冷处理”是一个专业用词,原指把金属构件淬火后放入低温中处理,以保证较高机械性能和稳定性。现引申为在双方矛盾激化时暂时搁置一下,等双方情绪稳定后再解决矛盾。“冷处理”作为一种领导艺术无可厚非,然而将“冷处理”用于对待群众意见,就变了味,是漠视群众意见、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是渎职不作为的表现。

  不能正确听取群众意见、正确对待群众反映,归根结底是官僚主义在作祟。这种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疾苦的行为,这种把收集意见当作走过场,听听了事,没有反馈的现象,轻者打消了群众的参与热情,重者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小意见变成大问题,凉了群众的热切期盼之心,疏远了干群关系。

  群众的意见,好听还是不好听,听或者不听,就摆在那里。不让群众心凉,需要我们正确面对、积极对待。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群众意见逐条逐项分析,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择善而从,立行立改。能够做的马上做,不能做的创造条件做,没条件做的要给群众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听到更多更好的意见,群众的心也才会被我们的真诚捂热,各项工作才能不断改进,干群关系才会更加水乳交融。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