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编辑运营近千公号”并非孤例

2018年05月17日08:38

来源:红网

  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浙江瀚叶股份的一纸问询函将深圳量子云科技有限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981个微信公众号,2.4亿粉丝量和38亿的收购额,作为一家专注于自媒体流量运营与变现的新媒体公司,量子云可谓成功。不仅成功,而且成功得令人瞠目结舌,因为其近千公众号的全部运营,只用了50名编辑。

  50人运营近千公号突破了许多网友的想象,更让不少为了一个公众号而焦头烂额、四处奔走的自媒体创业者们“叹为观止”。怎么做到的?笔者浏览了一下该公司旗下比较有名的“卡娃微卡”和“天天炫拍”这两个公众号的部分推送,总结出来,都是一些以女性为目标群体的娱乐、资讯、故事、影评类文章,浅显通俗,同时也乏善可陈,内容不能说低级,但也确实与“优质”搭不上边。从内容质量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公众号运营起来并不费力,平均一人近20个公号的量现在看来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量子云为了流量牺牲内容的论断大抵是站得住脚的。

  实际上,量子云看似“疯狂”的运营行为并不算新鲜,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过先例。那是民国初年,由于清朝限制办报的各种禁令的废止、自由新闻法律体系的建立和革命党的推动等原因,中国的新闻业在这一阶段有过短暂的繁荣。当时的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政党报刊大发展。而就在政党报刊短暂繁荣之际,出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人描述这些报纸“往往比个体作坊还简陋”,“斗室一间,即该报之全部机关;编辑、仆役各一人,即为该报之全体职员”,是否感觉到似曾相识?这不就是量子云的现状吗?量子云的一个公众号也只有一个编辑,而且考虑到这名编辑还要打理其他十几个公众号,准确地说一个公众号只有小半个编辑。以当时的报刊业采编写稿能力与总体的发展水平,编辑、仆役各一人撑起的报纸,其内容的粗糙程度恐怕不输今天一人运营近20公号的量子云。

  在具体操作方面,百年前这些编辑全仗“剪刀、浆糊、红水笔”,“手持大剪一把,将外埠报纸割裂无数,再斟酌前后而连属之,勾之以红笔,粘之以糨糊,不到一小时而两大张报成矣”,是否也与量子云的公众号管理极其相似?我们当然不敢妄断这些公众号的内容全部为网上剪抄,事实上肯定有原创内容,但是凭借常识还是可以基本确定,一人管理近20公众号,每个都要发几篇推送,其内容肯定大多源自网络,与民国这些小作坊的行径几无二致。只不过工具变得先进了,“用剪刀剪”变成了“剪切”,“用糨糊粘”变成了“粘贴”。

  繁荣之中总会有人钻时代的空子,以并不违法却十分低级的方式获取利益,自己可能在一时赚得盆满钵满,也许还自诩成功,但终究经不过时间的考验与历史的推敲,一旦曝光,其不光彩便显露无遗。一百多年前是这样,一百多年后也是这样。

  民国的那些不正规小报的结局当然是销声匿迹了。历史确实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力,但是其作用还不止于此,它也暗示着相似的结局和一个简单的真理:对于一切滥竽充数的事物,繁荣是短暂的假象,消亡才是其最终归宿。

  文/王安宁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