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妈妈”和真实的妈妈

2018年05月31日07:5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郭元鹏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不少父母正在操心给孩子准备礼物。记者发现,原本高大上的智能机器人正越来越多进入家庭。如今的“陪护型机器人”更加强化人机互动,让机器人多多参与孩子成长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不少门户网站的亲子论坛上,甚至有年轻父母表示:“机器也许能更理性地陪伴孩子,因为机器没有脾气,比妈妈还温柔”。(见5月30日《宁波晚报》)

  “机器人妈妈”由原来的“录音式样”的,变成了“感觉式样”的。这些“机器人妈妈”能够依靠强大处理系统,真实感知孩子的需要,在孩子伤心时会安慰,在孩子学习时会指导,在孩子高兴时会鼓励,在孩子苦恼时会纾解。

  “机器人妈妈”无疑会给孩子们更多的欢乐和帮助。可是,“机器人妈妈”的程序再完美,说到底还是一台机器,永远都不能取代“真实妈妈的”位置。科技的发展显示出智慧的强大,然而,智慧的强大不能取代人类情感。

  想起这样两则新闻:某地一位留守儿童,在得知“妈妈不回家过春节”后,竟然以自杀相威胁,他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说:“妈妈,我已经想不起你的模样了”。去年徐州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回家陪孩子过儿童节,一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的时候,“租赁”了一些“社会妈妈”和“社会爸爸”,陪着孩子一起过节。尽管活动十分精彩,可大多数孩子还是郁郁寡欢,他们说“我想要真爸爸、真妈妈”。假如说,也给他们一台“机器人妈妈”“机器人爸爸”,这种无奈能够纾解吗?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孩子们需要“机器人妈妈”,但更需要真实的妈妈。解决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提升社会管理,改善劳动者生活条件,让孩子能够随着父母生活、就学。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有陪伴孩子的意识,挤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与孩子多一些情感交流。

  “机器人妈妈”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孩子成长的过程,“真实妈妈”不能缺席。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