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阳光大道”“烤”问民生情怀

2018年06月03日08:3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刘剑飞

  这几天,高温笼罩春城,热得市民高呼“耐不住”,连鸟儿都飞往屋檐下乘凉了。可昆明的很多街道上由于没有行道树,也没有可遮阳的建筑物,在炎炎夏日里,市民被晒得很难受。于是,太阳伞、遮阳帽、墨镜等装备纷纷“走”上街头。(据5月21日《春城晚报》)

  昆明这些“阳光大道”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烤”问着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民生情怀。

  从记者探访和调查的情况看,形成“阳光大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分路段在进行地铁施工,导致一些行道树被移走,出现了毫无遮挡的“阳光大道”;二是一些路段行道树较小或者缺乏行道树,造成一些路段光秃秃的,成为“阳光大道”。

  因为施工移走行道树,可以理解。但是在移树之前应该考虑到民生需求,顾及给市民带来的不便,提前采取措施,做好应对工作。比如,可以在相关路段设置遮阳棚,提供茶水、防暑降温药品和座椅等,为市民避暑和歇息提供方便,这样市民出行就不会饱受炙烤煎熬;可以利用一些市场化手段,通过广告招租等方式鼓励和倡导企业提供便民服务;或者加强对有关路段的洒水作业,降低路面温度,缓解炙烤,提供清凉。当然,长远而言,还是应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降低城市“热度”。

  “阳光大道”是只站在施工方角度考虑的结果,并没有注意到市民的需要。这种行为不仅暴露出民生意识的缺失,也容易导致一些严重后果。比如,行人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道路上行走,不仅耗费体能,也是对精神和心理的一种折磨,很容易导致中暑,尤其不利于一些老年人或者有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此外,没有行道树,“阳光大道”的空气质量也让人担忧。

  “阳光大道”“烤”问的是服务意识和民生情怀,有关部门应该意识到其背后的民生诉求。当行道树无法为市民的出行提供清凉的时候,就应该积极采取替代措施,展现政府部门的人文关怀,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