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暑期生活编织一张“防护网”

2018年06月26日08:55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评论员赵志疆

  “如果没发生意外,儿子今天就要参加中考了,没想到下水后就再也没回来。”望着水流湍急的贾鲁河,一名溺水男孩的母亲瘫坐在岸边,哭声撕心裂肺,刺痛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心。6月24日下午,郑州市贾鲁河中牟段4名孩子不幸溺水,事发后多方救援力量赶赴现场进行搜救。10多个小时后,4人陆续被搜救上岸,经120现场确认均已无生命体征。(详见今日本报AⅠ·12版)

  暑期刚刚开始,悲剧接踵而至。就在4个中牟孩子遭遇不幸的当天,江西抚州8名儿童下河游玩,两人溺亡,还有两人下落不明;此前一天,6月23日,陕西省凤翔县彪角镇3名初中生在水库戏水溺亡;再往前,6月18日,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一名12岁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触目惊心的灾难背后,是一组沉重到令人窒息的数字: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了95%以上。每一个不幸殒命的孩子,都对应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每一起骤然发生的悲剧,都叩问着同一个严峻的话题——如何为孩子的暑期生活编织一张安全防护网?

  每到暑期来临之前,教育部门都会发出《安全公约》《安全保证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醒家长注意照看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独自去池塘、湖泊、水库等危险水域玩耍。综观各地发生的溺水悲剧,大多都因孩子脱离了家长视线而起,由此给人留下的惨痛教训是,家长首先应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职责。毋庸讳言,繁忙的工作、紧张的生活使不少家长难以做到对孩子的“全程陪伴”,不过,这显然不是放任自流的理由。在家长努力拼搏,为孩子营造更好物质环境的同时,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值得关注,即使一时无法陪伴,也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监护。对于家长来说,《安全公约》不仅应写在纸上,更应记在心里。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层层布控,儿童溺水事故仍时有发生,尤以偏远农村地区为甚。身处公共管理的薄弱环节,农村地区不仅更容易出现布控巡防的“真空地带”,同时也更加缺少具备专业急救技能者。基于农村地区特殊的人口构成,急救技能培训更应该从学校做起、“从娃娃抓起”。对于学校来说,不应仅限于颁发各类禁止学生下水游泳的通知,更应该告诉孩子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以及一旦发生意外应该如何自救和施救。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是,相当一部分多人溺水的事故,都是因为孩子施救不当所造成,如果学校能教给孩子更多专业技能,当能最大限度避免此类悲剧。

  为了防范溺水事故,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大多设置有警告牌,每当悲剧发生,人们也习惯于追问警示牌是否设置到位。问题是,警示牌真的能杜绝此类事故发生吗?亲近水是孩子的天性,面对警示牌,当不少成年人都按捺不住戏水冲动的时候,懵懂无知的孩子很难体会到警示牌沉重的注释。扭转这样的局面,当然有必要向孩子普及安全常识,引导他们远离危险。不过,更为重要而实际的是,能否为孩子提供更多嬉戏空间?炎炎烈日下,多数人都渴望亲近水,在公共游泳池数量稀缺且价格较高的背景中,江河湖泊无疑散发着致命的诱惑。如果能为公众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消夏避暑去处,公共安全就能多一分保障。

  频频发生的儿童溺水事故,不仅是某个家庭难以愈合的创伤,更是整个社会不忍直视的悲剧。只有编织起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才能最大限度地庇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