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根植内心

2018年07月09日07:33

来源:大河网

  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我省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大工匠”,让河南制造的品牌熠熠生辉。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的张素丽,是一名在生产一线工作了26年的钳工,她的一项项“绝活”让人啧啧称奇。用扁铲截断钢筋是钳工专业的基本功,大部分男同志敲十下才能斩断直径10毫米的钢筋,女同志则需要敲几十下,张素丽敲三下就能斩断;技工领域素有“钳工怕打眼”的说法,张素丽却能在新鲜的鸡蛋上钻孔,外壳钻透而内膜不破损;进口机器出了故障,别的工友花一周时间都没找出问题,她把手伸到零部件内部,仔细摸了几圈就找到了损伤点。(据本报7月8日报道)

  张素丽有这么多“绝活”,成为公司里啃“硬骨头”的专业户,来自26年的勤学苦练。为练基本功,“手上起水泡、虎口皮下渗血都是常有的事”,她的手上布满了伤疤和老茧;始终有勤于钻研、善于动脑的韧劲儿和“保证干好”的拼劲儿,张素丽说,“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路子”“发扬工匠精神,以高标准确保产品的高质量”。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所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堪称“工匠”者,必对事业保持一份沉静和专注,对细节和品质保持一种极致的追求,往往承继传统而又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摒弃浮躁、沉潜于事而滴水穿石。

  作为工业大省,我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品质革命”,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也为各行各业所必需。小到技术研发、车间生产、服务改善等领域质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振兴、创新驱动等宏观战略的实施,都离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信重工镗铣床大班长刘新安就认为,“工匠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我的感受就是任何工作都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就是工匠精神。”

  值得欣慰的是,工匠精神在我省各行各业展现得淋漓尽致。中信重工“大工匠”谭志强加工国家大飞机专用部件时,将这个长8米、重200多吨、深达600毫米特大矩形件的加工尺寸公差控制在0.1mm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精度;河南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王琛,37年间修复过2000余件文物,以他为代表的“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艺”被列入省非遗项目名单……不论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实验室或科研院所,也不管是工程师、设计师、电焊工、质检员,这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原大地上演。

  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我省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大工匠”,让河南制造的品牌熠熠生辉。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