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火炉”城市降温看生态建设

2018年07月27日07:54

来源:大河网

  “火炉”是不少人对夏季武汉的第一印象,但事实上武汉早已退出中国“四大火炉”之列,原因何在?许多人的答案是:武汉绿色城市建设功不可没。如今的武汉,有近40%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达10多平方米,城市植被犹如一台台巨大的绿色空调,在不断为城市降温。(7月26日,新华网)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记得人民日报早在两年前刊载一篇评论《气候变化离我们遥远吗》,文中阐述:在一些人看来,气候变化与自己的生活,犹如北京到巴黎的距离那样,十分遥远。实则不然,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齐心协力走绿色发展之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拥有安全的气候、良好的环境、美丽的生态,走上永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从1997年到2017年,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6.64平方米提高到10.9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从26%提高到34.47%,绿化覆盖率从31%提升到39.55%,退出“火炉”城市序列。由“火炉”城市降温可看生态建设。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建成一批批“绿色空调”,用铺绿荫为城市降温,用绿色给城市添彩。建成郊野公园群、规划110公里长的环湖绿道和沿途的驿站、在全市范围内聘请“市民园长”、对全市4000块绿地挨个“上户口”、将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约200块绿地划为永久性绿地等等如是。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入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绿化人,“火炉”武汉缘何不再那么热,恰好是共建共创共享绿色生活最好范本。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生态环境好,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大大增强;而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失和经济社会危害,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不仅仅需要意识上追求,更需要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这就得地方管理者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理念化为生产、生活方式,既要富裕生活也要绿色生活。当生态文明达成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上共识,就能开创一个新起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事实上,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全民的高度参与。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绿色种子根植每个人的内心,让人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支持者、实践者、建设者,这一台台巨大的“绿色空调”便会功率长存。

  建设美丽中国,既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重要指示。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对民众、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共创绿色生活,共享绿色福利,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让我们一起行动。(文/鱼予)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