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火车出差,20小时的旅程中,听到列车广播两次呼叫医务人员帮忙,但是否有回应笔者不得而知,只知道两位乘客都不得不提前下车就医。一趟班列运行二十小时中两次求助医务人员,不能不让旅客在为患者担忧的同时浮想联翩:列车是不是该配专门的医务人员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乘火车出行依然是多数国人的首选,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乘车环境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乘车时间也大大缩短,自然备受旅客的青睐。当然,普通列车的乘车环境的改善也有目共睹,电气化和一定程度的提速提升了旅客体验,特别是较高的性价比,成为吸引旅客的亮点。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铁老大”的服务一直在旅客的诟病中得到改进和提升。从“买票难”到网上购票,从固定的40元套餐到有20元套餐可选,还有儿童票限高标准的“长高”,都让旅客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此同时,在全国上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医务人员火车上出手救危急病人的感人故事,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每次都会赢得网友读者纷纷点赞。
然而,这些好故事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背后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类似好故事越多,说明旅客对这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多,必须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从现实来看,突发疾病的增多,已经对人们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患者能否第一时间接受专业的急救措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而在长途列车上,一直以来就没有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一旦遇到旅客有突发疾病,只能通过广播求助旅客。如果旅客中有医务人员,并且能出手施救,只能说是生病旅客的幸运;如果没有医务人员,就只能等到列车到达下一站再行处理。如果不是致命疾病也就罢了,旅客无非多受些罪。而假如真的是突发疾病,又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服务业自然也不例外。十八大以来,新理念、新作为让老百姓处处得实惠,“健康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的乡村和社区,都必须按人口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一趟班列动哉上千人,差不多能称得上一个临时的mini流动社区,虽然达不到配备全科医生的标准,配一位一般医护人员,以解不时之需,总是可以的吧?这既是新理念下服务形式的创新,又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的标志,同时更能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应该是“绝配”!
一次旅行,生命之托。一个几十人的旅游团都配有专门的跟团医护人员,虽然没有可比性,至少有些地方可以借鉴。
服务无止境,创新有落点。列车上播音员那亲切的“旅客朋友们”让人倍感温馨,如果能配个专门的医务人员,岂不让乘客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