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外国语学校学生赛后和指导老师合影。赵军浩摄
“50名高中生成功解剖鲫鱼,进清华北大”。8月21日,这样一条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刷遍朋友圈。
原来,这50名高中学生,是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前50名金牌获得者,直接拿到了清华、北大的“金钥匙”。“杀一条鱼就能进了清华北大,只是调侃罢了;这些学生都具备非常出色的学科素养和动手能力。”郑州外国语学校生物竞赛辅导老师邹等说。(8月23日《河南日报》)
“成功解剖鲫鱼,保送清华北大”,这话题够“刺挠”,想不走红都难。难怪会引发网友那么多的调侃、不满,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对权威赛事的误读。
如何看待“解剖鲫鱼保送清华”?必须有两个认知前提。首先,“解剖鲫鱼”只是“保送清华”的其中“一小步”,“过不了五关斩不了六将”,就别想被保送清华。其次,解剖是项科学科目,千万别把其和我们日常的敲鱼头、刮鱼鳞、剪鱼肚、掏鱼脏划等号,对科学得保持敬畏。
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熏陶下,大多数人眼里,竞赛就是做题,通过解答难题取得高分。本是习以为常的事,这次忽然有点变化,竟闹出动静来。这也折射出我们对教育考试认识的偏颇,忽略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考察。
其实,如果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直拉到“庖丁解牛”,我们就会明白,此次“解剖鲫鱼”非但不离谱,反而是一场严谨权威的科学赛事。“反复实践,进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这是“庖丁解牛”告诉我们的科学观、实践观。“解剖鲫鱼”何尝不是向“庖丁解牛”致敬?何尝不是一次科学精神的生动演绎?
纵观此次被保送的或是我们身边的“学霸”,他们的学习多数靠理解不靠死记硬背,“头脑发达、四肢强壮”,学习、动手能力很强,综合素质都很高。据此次竞赛一辅导老师介绍,生物竞赛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部分包括四个大项目,动物生物学只是其中之一,解剖鲫鱼又是动物生物学三道题目之一。理论试题103题,26页,单多选混排,题目主要以SCI论文为背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远超普通高中生物课本的范围。请展开想象力,想象一下难度吧!
“解剖鲫鱼保送清华”的话题不能仅停留在关注、调侃的层面,更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对考试的思考。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要由单一的笔试拓展到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考试,学校在培养方面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既会“纸上谈兵”,更要“临阵杀敌”。只有掌握了综合能力的“渔”,才能解剖好鱼。
如此,“鱼”跃龙门才成真。(墨者行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