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莫让误解成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助推器

2018年09月07日17:36

来源:大河网

  9月4日,在四川峨眉山景区,一名21岁女子李某不顾他人劝阻跳崖身亡。李某在遗书中称,“自己患有抑郁症,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抑郁症群体,愿这个世界多些善意和美好,少些伤害。”(9月5日新京报)

  又一个年轻的生命被抑郁症“带走”!事发后,上万名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对女孩去世的痛惜,很多抑郁症患者也发出同情和理解的声音,但是也有网友指责女孩对家人不负责任,更有不少网友认为该女孩就是脆弱。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2月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3亿不同年龄人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接近80万。我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其中抑郁症是最主要原因。从早年的海明威、玛丽•莲梦露、张国荣,到近年的乔任梁、罗宾•威廉姆斯、林肯公园主唱......抑郁症这个隐形杀手从未停止过“作恶”。难道这些死于抑郁症的患者都是因为脆弱吗?显然不是!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不要让误解成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助推器。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被理解或许比抑郁症本身更可怕。在女孩去世的留言评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心声,他们大多苦恼于身边人对他们的误解,认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脆弱、是懒惰、是矫情。这种误解使得他们在人群堆里不得不伪装自己,假装很开心、很乐观,然而在独处时,他们却陷进了充满黑暗的万丈深渊。为什么他们容易被误解?据人民日报一项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但近7成没有被“识别”出来。因此,识别这个群体的症状,是我们当下刻不容缓的使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常识。

  迄今,因抑郁症病因交错复杂,受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症状和病因相互混淆难以分离。抑郁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躯体不适、精力不足和睡眠障碍,对己、对人、对事物的错误、歪曲或紊乱的认知心理问题,时常感到无助、无望,严重者伴有自杀意念和行为。在抑郁症治疗实践中,药物和物理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见效快但是复发率高。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心理治疗、阅读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然而如何更好预防和治疗抑郁症,对于全世界来说仍是斯芬克斯之谜。

  有人说,抑郁就像一张挣脱不了的罗网,将人紧紧缠绕。面对抑郁症这个“头号精神杀手”,人们显得束手无策,陷入迷惘,但仍在竭力探索。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抑郁症患者的身边人,我们更要关爱这个群体,重视他们的呼声,多关注抑郁症患者。作为家人和朋友,应该多与他们沟通,给予较多的关爱和陪伴,社会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或许这就是他们最好的心灵解药,对于缓解他们的病痛就是最好的方式。(臧小景)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