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为原点,五六个年龄相仿的少年围在一起,三三两两“开黑”(游戏流行语,指同一游戏里的一群人,在交流方便、多是语音聊天的情况下,组成一队进行游戏)。少年们玩得全情投入,还有一些人守在旁边,不时提供“场外指导”。广东惠州农村的孩子们,正是从这几英寸的小屏幕中,窥见了光怪陆离的世界,也迷失在这个世界。(9月15日经济参考报)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也要有个底线。网游占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而且网络语言成了他们离不开的话题,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4G网络在农村地区得以普及,加上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成了留守孩子的常用“装备”,而五彩缤纷的应用,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突破了孩子们的防线,已经基本占领了他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
手游为啥在农村孩子中有那么大市场?这首先离不开“无知”家长的纵容和支持。由于农村网络全覆盖和智能手机的大众化,一些在外务工的家长为便于跟孩子联系,或者满足孩子“方面查资料”的请求,甚或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智能手机轻易成了孩子的“随身装备”。其次,课余生活空虚和监管空白让手游有机可乘。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素质教育推行不到位,导致孩子的业余时间无事可做,与看电视相比,手机更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五花八门的手游一方面能激发孩子们的“斗”志,给他们带来所谓的成就感。在此期间,在外打工的父母无法监督,爷爷奶奶等隔代教养又因年纪、视野等因素处处受限,孩子也就轻而易举成为手游的“俘虏”。第三,这也与手游产品存有漏洞紧密相关。网络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空间,而不少的网络游戏以玄幻和打斗为主,大多产品实为“少儿不宜”。虽然这些手游产品会对学生参与有所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门槛就成了摆设。另外,一些网络游戏设计有防沉迷系统,但这些措施根本无法有效规避孩子的欲望,孩子仍可以通宵达旦,“过关斩将”。
手游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调查显示,不少孩子都深陷其中,轻者作息不规律、视力下降、成绩下滑,严重者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而辍学、打工,有的甚至为手游费用铤而走险,走上不归路。
手游偷走了孩子们的心,更毁了孩子的前程,毁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管住手游,才能避免农村出现“游”手好闲的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必须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引导。对一些家长来说,物质才能带给孩子幸福。但对孩子来说,陪伴是他们最好的礼物。家长一定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尽可能伴着孩子一起长大,用交流互动填补孩子课余生活的空白。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做好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政府部门有对两方面的工作下功夫。一要平衡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壮大教育力量,尽可能发挥优质的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游戏分级方面采取措施。另外要加强对手游的监管,把好产品质量和平台入口关。要对不同的游戏进行分级管理,支持正能量、健康的游戏,而对一些不良游戏或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另外,网游企业也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防止未成年沉迷系统和服务平台,强化线下身份认证过程,限制游戏时间。
管住伸向农村孩子这只“手”,刻不容缓,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家庭、教育者一起动手!(老车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