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我们的节日 守我们的民俗

2018年09月20日09:15

来源:人民网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中秋节既蕴含着丰收和喜庆的吉祥内涵,又承载着人圆、月圆、万事圆的美好祝福。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庆民俗,是祖先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收获的宝贵传统文化。它具有恒久的认同感和感染力,也具有约定俗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华夏民族最为默契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一。随着各地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对节庆内容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节日文化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传承转换的思考也更为深入。

  传统文化恰似一渠源头活水,“守正”则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保驾护航。从常识看,文化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是植根于民族根脉之上的绵延不绝,否则文化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来龙去脉。我们既要抛弃对于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认为传统文化远不如西方文化,过度崇洋媚外的心态不可取;又要放逐对传统文化的自大心理,认为民族文化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一句话,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心理都是错误的。近年来我们对中秋节日文化的弘扬就是守正传承的典型案例。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华儿女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具有奠基性的塑造力量。这些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在维系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促进国民心智的完善和自足,弘扬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治愈科技文明带来的后遗症,建构人类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弥合社会转型期的阶层裂痕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没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就没有未来,创新是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动力。通俗而言,创新是一项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绝的系统工程。创新的先决条件是继承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这就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深思熟虑,需要如琢如磨的灵感和顿悟,需要以现代科技手段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就此而言,我们借助现代手段和现代思维,对中秋、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细挖掘以及保护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要有我们自己的灵魂,文化成果的创新在起点处可以借鉴西方的创作经验,可以化用欧美的呈现方式,但是在落点处,一定要传播我们的故事内核,反映民族的实践斗争经验,彰显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倘若撇开中国故事、放弃民族审美理想,完全照搬西方的社会生活和表现形式,这样的成果难以穿越时空而永垂不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传统节日文化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咏怀慨叹,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子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于今而言,这一切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作者 薛晋文

编辑: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