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清除收视率造假“毒瘤”需从根源治理

2018年09月21日13:40

来源:大河网

       近日,导演郭靖宇在某大学演讲时公开向国内收视率造假宣战,并在微博发布了一篇名为《起来,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决一死战》的长文,文中指出某卫视总监,要求其向操作收视率的“大神”,出钱购买收视率,对方开价每集90万,80集的剧要花7200万元来买收视率才可以安排播出。该文一出,立即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表示就收视率问题开展调查。(9月19日羊城晚报) 

       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已经屡见不鲜,郭靖宇此次实名举报“收视率造假”是揭露最详细的一次。据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披露,收视率造假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这不仅使得业内人士面临辛苦做剧不如买收视率的窘态,影响社会诚信和公德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还会严重影响我国整个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收视率造假“毒瘤”必须清除。 

       2009年原广电总局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2010年,人民日报连发三篇深度报道揭秘收视率造假问题;2013年,广电总局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2017年9月,原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表示要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今年4月,广电总局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一旦发现收视率造假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公安部门处置。 

       然而结果如编剧李亚玲所说,“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涨到了100万,什么都没改变。” 

       在如此高压“讨伐”态势之下,为何仍有所谓的“大神”兴风作浪?为何造假问题依然越演越烈?显然,要找到根治收视率乱象之道,还原收视率的“真相”,必须找到收视率造假的源头所在。 

       收视率自 20 世纪 80 年代被引进中国后,促进了电视业的竞争,在推动电视产业发展上一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内电视业省级卫视阵营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各级电视台在“收视—广告”份额最大化的营收模式下,根据媒介“二次营销”原理,电视媒体想要从高增长的实体经济和不断扩大的经济总量中分得一块蛋糕,必须为广告主提供关注度最高的平台。对于广告主来说,传播的越广泛,收看节目的人越多,就意味着宣传的越好。所以,收视率成为平台广告报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微收视”时代,很多节目或频道的黄金时段收视率每提升0.1个百分点往往能带来以百万元计的广告收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化的副作用随之产生,电视台和电视剧的制作方为了提高收益,以收视率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助长了收视率造假的势头。因此,要改变收视率造假的源头,更需要广告商看清当前“收视率造假”的真面目。 

       目前,国内收视率主要由索福瑞提供,然而索福瑞称,他们的数据很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污染”。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引入多家统计机构,使得广告公司在参考收视率时,可以同时购买不同统计机构的数据,通过综合对比多方数据,让数据尽可能的趋于真实,从而获取广告投放的有效数据样本。 

       另外,判断节目好坏不能单凭数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科学的市场价值评价机制,使得广告投放参考不再“唯收视率”,而是由“收视率时代”过渡到“综合评价时代”。收视率造假是过于看重“传播力”造成,综合评价要更注重节目在内容上的专业性、品质高低、净化社会风气、舆论引导力、 弘扬社会优良传统文化、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告商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然,要清楚收视率造假“毒瘤”,除了需要广告主看清当前“收视率造假”的真面目,还需要政府部门、电视制作行业协会、技术部门、观众等共同努力,为电视业的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剧才能驱逐劣剧,成为荧屏主流。 (臧小景)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