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文明立法,关键在执行

2018年06月23日21:04

来源:大河网

  7月1日起,《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正式施行。市民随地吐痰、便溺,现场拒不整改的,将“吃”到50元的罚单。行人、非机动车违法出行、扰乱交通秩序的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下一步将与诚信体系建设挂钩。而在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也将会受到处罚。6月22日,《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闻发布会召开,《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河南省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性地方法规,也是郑州市首次为文明立法。(6月23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郑州首次为文明立法,所列条例大多老生常谈,谈不上什么新意,如不准随地吐痰、便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出行都得遵守交通规则等,可是偏偏就是这些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文明常识,许多成人却做不到,街头巷尾随地吐痰、便溺等丑陋行为随处可见,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乱停乱放和行人不走人行道、翻越护栏等交通违法现象也屡见不鲜。

  笔者以为,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固然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缺失和受教育程度不高、法治意识淡薄有关,更与这些法规条例执行不力有关。

  所以说为文明立法,关键在执行。因为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宏伟的计划、正确的决策,没有高效的执行,最终的结果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才是硬道理。

  古人云:“徒法不能自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更难于法之必行”。 民间也有“花开要有果,掷地要有声”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既然郑州已经通过地方立法出台了《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条例宣传教育到位,让全体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就是要确保条例执行到位。该条例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随地吐痰、便溺的,由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警告并责令当场清理,拒不清理的,处以五十元罚款。城管执法部门就要一是一二是二,坚决执行到位。规矩面前一视同仁,不搞“下不为例”“法不责众”。

  动员千遍,不如处罚一次,只有不折不扣执行条例,才能发挥“处罚一个、警醒一片”的震慑效果。

  制度的落实不在纸上,更不在墙上,要掷地有声落在地上,新出台的《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如果能突破执行不力的传统瓶颈,其描绘的美好蓝图必然值得每一个人郑州市民期待。相信在一个都说“中”的地方(央视广告语),随着这些文明条例的落地生根,古城郑州的精神文明水平一定能再上层楼。维扬书生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