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区“涂鸦”宜堵更宜疏

2018年10月24日07:16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汪昌莲

  武汉江岸区解放公园内设置有一座专供儿童玩耍的黄色圆顶滑梯,22日,黄色圆顶却被一片“乌云”遮住——解放公园工作人员专门用灰色涂料涂在黄色圆顶内侧,遮盖圆顶上被人书写的一些少儿不宜的文字。工作人员坦言,在现场,即使见到了涂鸦人,安保人员也只能劝说,没有执法权无法开出罚单。(10月23日《长江日报》)

  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进行“涂鸦”,已成一种陋习。而在以往,对于这种陋习,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便是一味地“堵”,如批评、处罚、曝光等。然而,围堵之后,“到此一游”等涂鸦现象,非但未能销声匿迹,反而有增无减。

  事实上,一些游客习惯于在景区乱刻乱画,除了自身素质和品行使然之外,更多的则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游客到某名胜古迹游览,在人生当中也许就只这么一次,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景区涂鸦一下,留下自己的“手迹”,乃人之常情,并非恶意。再者,游客欣赏祖国壮丽河山,既是一种休闲娱乐,更是一次人生经历,总会有一些情感与体会想找种方式抒发一下,而在景点现场涂鸦,显然是抒发感情最好的方式。问题是,景区没有供游客“抒发感情”的一席之地,导致一些游客“不得不”在景区的景物、设施,甚至文物上涂鸦,既留下了不文明的证据,又折射出了景区管理服务的缺位。

  一些景区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在景点设置了“涂鸦墙”,供游客尽情“抒发感情”。殊不知,这种实体“涂鸦墙”,虽然解决了游客涂鸦之需,但与景区的自然景观极不协调,显然破坏了景区的整体美感。再者,由于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游客留下的“手迹”内容低俗不堪,不仅污染了视觉,也损害了景区文明。相比之下,黄鹤楼景区设置“电子涂鸦墙”,游客涂鸦的“作品”,可覆盖,可删除,还可以另存,折射出了数字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彰显出了景区的管理智慧。

  可见,对景区涂鸦行为,宜堵更宜疏。事实上,游客在出游途中文明还是不文明,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关键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换言之,游客的文明和不文明,实际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看景区管理者如何去进行正确的引领。比如,景区设置“电子涂鸦墙”,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管理服务方式;而游客在“电子涂鸦墙”上留下自己的“手迹”,也是一种文明的表达方式。相反,如果游客表达情感找不到“出口”,文明就会受阻,就会演变成了在景区乱刻乱画的不文明行为。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