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330万人。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打造“卒中一小时急救圈”,北京“中风急救地图”已覆盖68家医院。(见10月29日《北京日报》)
卒中俗称中风,也称脑血管病,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相当高的疾病之一。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患病率1114.8/10万人,发病率246.8/10万人;每年脑血管病死亡154万人,死亡率114.8/10万人。
脑卒中病发,能否在“黄金1小时”内及时接受溶栓再通治疗尤为关键。北京“中风急救地图”已经涵盖了68家医院,依靠“中风急救地图”就给与死神的赛跑创造了条件。慢一分一秒,可能就是阴阳相隔;快一分一秒,可能就是生命续写。
“中风急救地图”不仅标注出了距离患者最近的医院,而且还标注出了最快捷的路线图,其中还有哪儿容易拥堵、哪儿道路畅通的提示,甚至还有时段拥堵和畅通的提醒。这是营救生命的智慧。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广“中风急救地图”,也对120驾驶员进行了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这个地图的分布。
不过,在笔者看来,“中风急救地图”不应只让120驾驶员熟悉掌握,还应实现广而告之、尽人皆知。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患者在发生了脑中风之后,都能等待120的救援。120的救援需要“往返的里程”,即使再快也会耽误一定的时间。有的患者家属会选择自己开车前往医院,有的患者家属会选择向出租车和私家车求助。如果这些人并不了解并不熟悉“中风急救地图”,就会影响营救的时间。
应该将“中风急救地图”进行普及,让普通市民也熟悉“中风急救地图”的路线,知道距离自己最近的治疗脑中风的医院的位置。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中风急救地图”融进普通的汽车导航仪之中,让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能够在“中风急救地图”指导下,迅速将患者送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