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授课缘何走红

2018年11月02日07:49

来源:河南日报

  □王慧宁

  “陶渊明是个特别有幽默感的诗人,你要是不认真读,你就不知道幽默在哪里。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要是我种的这个水平,我绝不写诗……”近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因讲《归园田居》爆红网络。(见10月29日《扬子晚报》)

  “高高在上”的古诗词变成了“平易近人”的交谈,“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读成了通俗幽默的俚语,“墨守成规”的书本教育变成了活灵活现的自由讨论。“这种教授的存在,才让我对大学满是憧憬。”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接地气”的授课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许多学生,甚至是许多已经离开学校、走向职场的青年人“爱”上了这位教授。

  当代年轻人的追求不再是简单的“你说我做”,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他们拥有的更多,追求的也就更多。不少家长发着牢骚,许多老师埋怨着学生的不服管,权利意识的觉醒让学生们不再服从“家长式”的一言堂教育,他们敢于追求自由,向往对等的沟通。戴教授的课程,便给他们敞开了一扇窗——通往平等与自由的希望之窗。

  让年轻人腻烦的不是学习,而是教条主义的教育;反感的不是规矩,而是毫无逻辑的陈词滥调;讨厌的不是传统,而是呆板的守旧主义。“批判家”口中的特立独行不过是因为年轻人打破了成规。喜欢通俗不代表为人低俗,追求休闲不代表平庸无能,“青年是革命的,革命是青年的”,他们是被创新“宠幸”的一代,同时,也是努力创造、努力改变的一代。一只手握紧了自由,一只手托起了责任。当代年轻人承受着大众的指责、面对着社会的压力,却始终报以宽容和热情。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幽默而智慧,鲜活又真实,这是青年特有的更高追求,让他们如一帘飞瀑,在奔流中追逐梦想,在磕磕绊绊中感受成长,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未来。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