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老百姓“绿色获得感”

2018年11月15日07:51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评论员刘婵

  10年来,我省平均每年完成营造林650多万亩,增加了10个国家级森林城市、11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城市、28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中原大地绿意盎然,城乡颜值不断刷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见11月13日本报报道)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省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效令人欣慰,未来森林城市如何创建、森林惠民之路如何铺设,同样令人期待。翻看国家森林城市指标,40项指标赫然在列,综合构筑起森林城市评价的硬指标体系。但有些实力并不是单纯从数字体现出来的,硬指标背后的软指标更值得关注。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看,森林城市建设能够给当地民众带来哪些福祉、生态资源如何变为经济资源,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硬指标划定的范畴。

  森林与民生的融合越深入和全面,森林惠民效应越能彰显,森林城市建设的软实力就越突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生态廊道等大手笔城市绿地规划频出,郑州正在一步步将城市变作公园;以平原为主的驻马店今年十月也变身“国家森林城市”,一大批新建公园绿地,让广大市民开窗能见绿、出门可游园;信阳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走的还是“靠山吃山”的路,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吃上了保护环境的生态饭……科学规划,让森林城市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绿色惠民,生态产业让百姓得实惠。这篇“森林惠民、森林富民”的大文章,河南不断修订入新的篇章。

  应该看到,从客观大环境上看,城市与森林仍未完全形成和谐共生的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出现了只追求硬指标、不重视民生发展和幸福指数的倾向,有的热衷于树种升级,频繁种了砍、砍了种;有的追求价值不菲的名木名花,导致水土不服、难以维系……这些走偏的举措,无疑违背了绿色发展的民生初衷。国土绿化、生态保护,不仅是花钱种树这么简单,让人们出门能见绿、游憩在林下、休闲进森林,才能真正提升老百姓的“绿色获得感”,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

  大地植绿,心中播绿。森林城市建设也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公众既是“创森”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创森”的主力军。绿色成果共享,绿色发展共建,深圳人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城市的绿色公益事业中,红树林生态公园是国内第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公益组织运营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当“植绿、护绿、爱绿、兴绿”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公众的环保力量、绿色渴望将被充分激发,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大格局,如此,我们才能拥抱更多的森林美景,真正打开通向“诗意栖居”的大门,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