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大学一门“素质减脂课”因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引发关注。然而这门课却不是想报就能报,只有体脂率高于28%的学生才能报名,通过锻炼降到24%以下才能结课。课程一出,学生们纷纷抢报,据校方反映,有的同学为了上课还故意增肥,等到“养肥”了再报班。(中国青年报)
学校开设“减脂课”?是的,你没有听错!这就是西北大学的一门课程。类似的课程,在其他高校也有很多。比如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了“夜跑有氧运动”课,同样,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被全部“抢”完。
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高校“帮”学生甩肉,大学生“抢”报课,表明这门课程确实受到校内学生热捧,当然,课程也引来不少校外人的羡慕。
这种热捧和羡慕的背后,是学生对增强体质的真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开始饮食不节制,甚至暴饮暴食。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更是缺乏锻炼,导致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上升,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据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
有同学为了减肥,不惜花大价钱去健身馆,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开设减脂课,给学生们送来了福利。在老师的监督下,学生不仅增强了体质,又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力,挣得了学分,可谓一举多得。
图据 扬子晚报
这种热捧和羡慕的背后,也道出了在校学生对大学课程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真需求。
目前,国内高校的体育教学呈现出严重的应试化倾向。对于跳远、长短跑、仰卧起坐等体育测试,学生们大多感觉枯燥,“考什么练什么”带来的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除了高校体育课程存在这一问题,其他一些课程也存在课程设置落后的情况。部分高校选修课与学生脱节,课程理念缺乏新意,有老师课堂PPT常年不变,授课变成了念课,这也导致很多选修课沦为“水课”,学生为了挣学分而上课。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通知》,其中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减脂课”的开设,既做到了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又做到了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大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青少年才能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20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在高校教育体系革新中,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这就需要高校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综合性社会人才的培养。(臧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