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引爆了国内外科学界,其中的科学伦理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当天傍晚,122位国内科学家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北青网)
有关“基因修正婴儿”的报道继续发酵,短时间内,当事多方出头回应,监管部门介入查询,学术界、法律界团体声讨。若报道属实,此事情带来的道德危险和负面社会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6日晚间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称,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学术界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浙大、复旦、麻省理工等的学者联合声讨:“作为中国普通学者,出于对人类的基本理性和科学原理的尊重,以及对此事件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忧虑……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我们可能还有一线机会在不可挽回前,关上它。”
与此同时,这则消息也在外媒广泛传开。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多位主流科学家都对此类试验表示强烈反对。韩国《中央日报》以“‘生命工程?法外之地’?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双胞胎在中国出生”为题,报道了相关内容。报道说,目前通过基因编辑出生的高等生命体中有猴子,但是没有人类。
那么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到底犯了多少条大忌?
首先,拿健康受精卵做试验的目的何在?报道称,贺建奎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有学者称CCR5可能还具有其他功能,敲除掉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人体是何等精密的生物体结构,只是修改CCR5基因就能抵御艾滋病,这样的结论在科学界恐怕还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
其次,基因编辑婴儿的临床试验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成果未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发表,这意味着该研究并未经过任何同行评议的通过。对此,国际上早就达成“共识”:对基因编辑的早期人类胚胎以及生殖细胞不得用于妊娠,并指出,现在就把该技术投入临床使用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这是国际上为基因编辑研究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背后的伦理问题是讨论的焦点。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手术给当事婴儿造成怎样的后果?即便目前尚不便认定,但五年以后呢?十年、二十年以后呢?如果基因编辑发生错误和问题,怎么办?更可怕的是,结婚生子后,会遗传给下一代。而且经基因编辑的人自从胚胎时期就是试验对象,将一辈子带着这个印记,在科学、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可能出现困扰。
即使基因修正技能已彻底老练到危险可控,一旦该项目被推行,那么就会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想变美丽的人,变聪明的人,都能改动自己或许子孙的基因,即所谓的基因定制”。这可就是影响了整个人类命运的走向了。
在斯蒂芬·霍金的遗作中,他预言,人类本世纪就能发现通过改造基因提高智力的技术。但霍金担心,一旦出现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没得到改造的人类”可能无法竞争,逐渐绝迹,或者变得“不重要”,人类会展开“自我设计”的竞争。同时霍金也担心有钱人在未来有机会通过花钱改变子女的DNA,从而创造出有更好基因的“超级人类”。但谁也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至于能不能继续发展,要看相关的问题能否及时得以合理解决。(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