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国宝“虎鎣”归国:诞生之地是最好的归宿

2018年12月12日14:55

来源:大河网

  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向国家博物馆划拨青铜“虎鎣(yíng)”。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雒树刚为青铜“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至此,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圆明园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北京晨报)

FtcCfTyham4U51qiMD1_hypT27mx

  流失在外一百多年,我们不禁要问:百年间,“虎蓥”都经历了什么?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青铜器,但与一般礼器不同,在周代,“鎣”是盉的一种别称,同样是一种用来盛水的实用器具,类似于今天的水壶。这件极为少见的“虎鎣”,根据资料是被清代皇室所收藏。“虎鎣”得名于器盖上面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被称之为“虎鎣”。186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山河破碎,国宝“虎蓥”被当时侵华英军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抢回英国。2018年3月底,销声匿迹一百多年的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最终,“虎鎣”被一位境外买家以41万镑落锤。国家文物局得知“虎鎣”将在英拍卖后,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使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虎蓥”回归一波三折,历尽艰辛,终归故里。

  这离不开国家多途径的追索。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国家筹引导收藏机构、协会组织、媒体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力量,加大追索的合力,变被动为主动,展现了中国力量。

  当然,为了这些珍贵文物的“回归”,在民间已悄然形成了“另外一股力量”,爱国民间力量与国家齐心,不断从全球各地寻觅国宝重器。如流离海外80余年,被论考认定苏东坡唯一亲笔画《枯木竹石图》(又名《木石图》)被国人买下。这也是近40年来,继宋米芾《研山铭》手卷、圆明园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铜像、唐韩滉《五牛图》、战国虎形佩之后,又一顶级国宝的回流。

8cec4b826c5a1d6841c322

  而这些民间买家往往选择低调,但他们从国外购买文物大多是出于一种爱国情怀和对文物的一种热爱。

  中国是世界上流失文物数量最为庞大的国家,它们如同一粒粒的珍珠散落着世界各地。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哪些文物可以追回就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判断文物非法和合法的依据在哪里?要弄清每一件流失文物的来龙去脉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有哪些法律是他国承认的,可行的,有效的,这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

  流失海外文物与我们的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对承载灿烂文明的文物来说,回到它们的诞生之地才是最好的归宿,而不是呆在某国家的博物馆里一个黑乎乎的地方。(魏蔚)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