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品读二月河,是最好的纪念

2018年12月16日12:50

来源:大河网

u=3672123848,2818180508&fm=173&app=49&f=JPEG

  2018年12月15日凌晨,著名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病逝,享年73岁。在社会各界沉痛悼念之际,品读二月河,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品读二月河,要读其人。在中国作家圈,二月河是一个特例:21岁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却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40岁开始写作,却大器晚成,写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成为历史小说中难以逾越的丰碑,被拍成各种影视剧广为流传。成功的背后是漫漫的长途跋涉和锲而不舍的写作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烟烧腕,一天三睡三起,时间都是偷来的。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二月河20年笔耕不辍,才有520万字的鸿篇巨著。其人,值得深读。

u=84631057,1850151387&fm=173&app=49&f=JPEG

  品读二月河,要读其文。二月河的作品整体布局呈大家气象,恢弘的历史画卷谋篇出神入化。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在其笔下构成了波澜壮阔的“落霞三部曲”。他几乎靠一己之力重塑了三位帝王在普通读者中的形象:尽管宫内也有残酷的权力斗争,但是皇帝仍然是可以有理想、有抱负的雄豪。在他的笔下,雍正变成了一个勤奋的皇帝,这更符合历史真实。其文,值得细读。

u=2331347981,1113988489&fm=173&app=49&f=JPEG

  品读二月河,要读其时。中原这条二月河,漫卷历史风云,饱含民族气韵,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划过了一道蜿蜒绵长又雄浑壮观的曲线。“凌解放”之所以能成为“二月河”,正是源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生逢其时,不仅是因为他关注特定的历史时代,而是因为他本人所处的改革开放大时代。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是改革开放赋予他的创作气质。其时,值得品读。

  品读二月河,要读当下。2018年是一个悲伤的年份。这一年,台湾作家李敖走了,相声大师常宝华、师胜杰和评书大师单田芳相继走了,央视主持人李咏走了,金庸大侠走了,演员蓝洁瑛走了,电影界前辈邹文怀走了,漫威之父斯坦李走了,河南作家二月河也走了……一个时代正在慢慢褪色,慢慢远去,慢慢消失。

  然而,一个人真正离去,是世间最终将他遗忘的那一刻。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并未走远,只不过与千万后来读书人挥手作别,等待每一位后来者再一次读起他们。品读二月河,这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剑雨飞杨)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