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不能成为“消废市场”

2018年12月18日08:26

来源:大河网

  14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商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六部门将合力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行动为期三个月,到2019年春节前取得明显进展,切实保障农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人民网12月15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能否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然而,随着城市地区食品安全在公众关注下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迹象时,农村地区却正在成为问题食品的“消废市场”。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过期、变质食品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公然售卖假冒伪劣的食品。不能让农村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承接地”,需要监管执法规避“短板”。

  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曾有分析认为,农村地区之所以成为“消废市场”,看似农村消费者质量意识淡薄才造成问题食品横行乡里。价廉,至于物美到底如何,只要假冒伪劣食品正好“投其所好”,就会以低廉的价格赢得农村消费者的青睐。事情却恰恰相反,如果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能把假冒伪劣食品从源头上堵住、从流通上截住,农村消费者怎么会有机会买到问题食品?由此可见,问题食品扎堆农村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消费环节,而是在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空白和疲软才是问题的始作俑者。

  当然,农村地区成为“消废市场”,与农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也有一定关系。尤其在偏远农村,老百姓大多没有形成食品安全意识,更谈不上了解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经营者法规意识淡薄。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低、信息闭赛、农民只注重价格而忽视质量的弱点,只追求经济利益,将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安全隐患尤为凸显;监管部门监管有限。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分布比较分散,使得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面大、量多、线长,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职能部门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导致不少过期、假冒伪劣食品在监管空档中流向乡镇农村市场。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对此,六部门将对农村食品市场开展一次全面“大扫除”,集中力量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打掉一批生产经营“黑窝点”,处理并公布一批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值得一赞。但要治本,还得加强宣传培训,强化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农民辨别食品好坏、优劣的能力;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培训。从法律法规和安全基础知识上入手,提高对法律责任的认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管,提高依法、守法能力;加大投入,理顺监管机制,规范监管行为,整合监管力度,构筑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等,从源头抓起

  食品安全是个社会问题,不然农村地区成为“消废市场”,需要久久为功。相信只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定能让犯罪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让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没有市场。(文/鱼予)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