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社会需要制度保驾护航

2018年12月26日07:47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

  洛阳“诚信老爹”王曰申,终于把揽下的债务还清了。20年前,王曰申老人的儿子因工厂倒闭欠下150多户乡亲的债,无力偿还。他决定替儿还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拉煤车、捡破烂、打零工。20年,从52岁到72岁,这个承诺他一直铭记在心,近日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如今,老人烧掉所有账本,一身轻松,他说现在腰杆子直起来了。

  这是一个动人的诚信故事。老人替儿还债的想法很朴实——“你欠人家的,不给人家,那不是没良心了吗?”乡亲们则称赞老人“讲信用、有骨气”。他以20年的坚持,生动诠释了诚信的真谛。此外,从事建筑业30年来一直秉承“用良心做事,靠诚信盖楼”的理念,先后建造1000多栋楼房从未发生质量问题的李江福,信守行医准则,不为病人开昂贵的无用药品,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以医者诚心回报社会的“诚信医者”宋兆普……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大批诚信典型,他们用行动播撒着诚信的种子,引发大家的共鸣,营造出讲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

  诚信是立身之本、兴业之基。曾有经济学家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导致企业在生产环节以外增加交易费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社会诚信的缺失。诚信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一种行为准则,特别是作为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对经济活动和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具有“简化”作用,从而可以优化交易环境、提高经济效率。淘宝网刚成立的时候,没有信用担保,买卖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难以信任对方,导致交易困难。后来支付宝上线,通过第三方担保交易,解决了信用问题,网购才逐渐普及为一种国民习惯。由此可见,信用之于经济活动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性。

  王曰申等诚信典型的事迹,个个让人动容。虽然“诚实守信”已然沉淀为厚重中原的文化基因,中原儿女守信重诺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维系于个人道德的光辉绽放,而应该有确定无疑的制度保障。诚信精神的树立、诚信风尚的培育,离不开广泛的宣传教育,更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

  正因如此,我省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等,形成了有效激励和有力震慑。其中,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是核心机制,对信用好的企业拿出实实在在的奖励措施,对失信行为不留死角、穷追猛打,让“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成为现实。比如,洛阳的“11·22诚信日”活动、许昌的“诚信做产品、重合同守信用”活动等,就通过积极引导让各类经营主体和个人把诚信作为一种行动自觉和良好习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定能让“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