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理性围观才是网络“真君子”

2019年01月08日16:45

来源:大河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8年12月26日,在济南市经十路和阳光新路路口东口南侧公交站牌处,一名骑自行车的老人倒地,骑摩托车的张先生将老人扶起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送医,老人清醒后指认张先生为肇事者。被指认后,张先生发布了视频以图自证清白。视频中一路过的女士表示可以为张先生证作证,而老人家属曾情绪激动地表示“谁讹你?怎么人家就不帮呢?别人怎么就不好心呢”。

  没过几天,这起事件便迎来了反转:1月1日,济南交警官微通报,事件系男子超车时摩托车车把与老人自行车车把刮擦致自行车摔倒。张先生对鉴定结果表示接受,并对老人一家表示歉意。

  老人确实是张先生撞倒的,但是警方定义为“无感知刮擦”,也就是说,张先生可能确实不知道是自己撞倒了老人,但是在这个事件中,张先生在警方调查前先将视频发出,这个带有倾向性的视频明显误导了网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每遇到扶老人摔倒事件,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先入为主的观念:扶老人的都是好人,只要被老人及家属指认,那就是讹诈好人。这是一种被情绪左右的偏见:情绪先于真相,靠经验认定事实。在事件未有调查认定之前,基于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网友纷纷发声力挺扶人者,无端指责摔倒老人,看似伸张正义,其实是将老人及其家属推入舆论漩涡,造成社会偏见,进而和原本为正义发声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近年来,互联网上的“吃瓜群众”越来越多,他们在网络上大多扮演正义一方,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反转”事件也在提示我们,互联网时代确立存疑理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网络可以使每个人都更全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更多积极向上的声音。但是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上,太多的“吃瓜群众”仅凭只字片语或者一方当事人放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所谓的证据进行站队,对事情进行主管判断和定性,先入为主地为当事人贴上标签打抱不平,却忽略了自己并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就已经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了。

  运用媒体来呈示证据、主张权利、寻求帮助,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但真相还须由公共部门调查裁决给出权威公示,这次扶老人被讹反转事件只是近些年反转事件的一个,那些臆断先行者也不止一次被真相打脸。俗话说“观棋不语乃君子”,因为每一步都可能事关全局,事关公平和公正。面对社会突发问题更是如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证据最具有说服力。对公众而言,在真相尚未公布之前,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不被主观情绪带跑,不做舆论暴力的帮凶,用事实说话,才是面对此类事件的应有态度。(予声)


编辑: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