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车改”在基层“晕车”

2019年01月15日08:25

来源:红网

  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遏制“车轮上腐败”的重要举措。半月谈记者近期在贵州、云南等地调研了解到,公车改革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适感”,出行不方便、补贴报销难、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在基层表现突出。(1月14日《半月谈》)

  车改,又名公车改革,其改革措施制定和推行的本质,便是要在源头和载体上发力,取消公务人员职务消费中的“公车特权”,从而有效遏制、消除“车轮上的腐败”现象。自2014年《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以来,各地区改革成效显著,资源优化配置明显,“三公经费”相比过往有了大幅度节约,各级政府公信力以及工作风气得到了进一步净化。

  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客观世界不断变化,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也会随之不断凸显。而今,我们已经走到了公车改革的第五个年头,改革措施不具体、政策落实存在细小缺陷的各种“后遗症”开始逐步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基层一线地区,车改“水土不服”的“病症”尤为明显,基层干部“人车不适”的病灶,在经过几年“药石无医”后也爆发了出来。

  一方面,可调配车辆有限,另一方面,需要下乡外出的工作任务又在不断加量加码;一方面,私车公用成为了普遍现象,另一方面,下发到个人的车费补贴远不及实际油费的消耗;一方面,自己开车办公务已然是常态,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私车公用所隐藏的巨大潜在风险......除了上述问题外,车改措施在基层推进不同步、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更是改革在基层“晕车”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各地区政策落实上存在差别,现如今领取车辆补贴的大多数人员还只是行政编制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公务人员,事业编制的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享受到车改的“红利”。由此一来,“钱领不到,工作却一点没少干”的不平衡心理便悄然出现,迎风而长;同时,这种“以单位进行改革”却“以编制性质下发补贴”的做法,更是毫无疑问会挫伤、打击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在车改进入第五年之际,在继续坚持严格管理、执纪监督的基础上,如何调适改革措施在基层一线存在的“不适感”已经成为了车改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一环”。而要攻克车改在基层“晕车”的“顽疾”,不断细化政策,在中央顶层设计定好的平稳基调上,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尽快出台明确的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享受车辆改革补贴方案、不断完善突出政策的公平性、包容性,才是一招“破题”的关键。

  文/安星予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