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微信“自救群”真的能自救吗

2019年01月15日17:30

来源:大河网

  如今,手机已成了大学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各式各样的微信群成为大学生生活社交、讨论学习、沟通爱好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期末考试季里,微信“自救群”也成为同学们应对种种考试的新“套路”。(中国青年报1月14日)

  考试对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对身经百战的大学生来说,更就不应该是个事儿。而大学生考试季寻求并加入微信“自救群”,并称是为了“自救”,反倒真的成了个事儿。

  微信“自救群”是近年来的新事物,一经出现即“市场”火爆,种类繁多。有的是大学生网络“自治组织”,并且按学科分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加群,大家在群里互相分享不会做的题目,互相交流学科学习经验和复习小技巧,学习氛围比较浓厚。还有人通过群相约通宵刷夜复习。有的群里有助教加入,或者由助教亲手组建,群里会有相关的考试范围,成员还能大致明确考试题型,助教能通过该群向同学发放往年的测试题,同学们可以自行下载练习再对答案。总的来看,这些“自救群”名副其实,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终极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顺利通过考试。应对考试,微信“自救群”确实有效果,但也无异于“临时抱佛脚”。

  微信“自救群”走红暴露了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是知识的神圣殿堂,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时光是最值得珍惜的人生岁月,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拓展,更有利于良好社会价值观的养成,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观念理念。所以,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的努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人生走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然而一些大学生在考试前找微信群“自救”,至少表明其知识存储有限,其平时学习不够努力。助教的做法表面看是帮助学生,实际上是免费的网上“补习班”,而且也是一种误导,是对不努力学习学生的变相纵容,容易助长一些学生的不学无术之风。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强本科教育再次“加码”,要求各高校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考试季微信“自救群”受热捧,也正说明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青年人要认清了自身的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校园中努力书写奋斗的青春,不仅是为国家发展做人才储备,更是为自己的人生未来买单。

  微信“自救群”只是临时救了应考之急,平日里浪费了青春,耽误了学业,糊弄了自己,消磨了意志,则是毁掉了前程。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在堕落的路上越陷越深,成为历史的罪人、时代的牺牲品。

  奋斗,才是自救的最佳方式,也是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的唯一道路。(宛东黄牛)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