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珍稀候鸟从稀客变常客

2019年01月28日07:54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评论员丁新科

  四九天里,黄河滩区灰鹤翻飞、喜鹊立枝,百鸟云集景象甚是喜人。每年这个时候,郑州市森林公安局候鸟保护巡护队便迎着严寒入驻广阔的黄河滩,为前来越冬的候鸟们保驾护航。(见1月24日《大河报》)

  黄河滩区内滩涂众多,湿地范围大,可为越冬的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在黄河南岸的中牟、开封,北岸的原阳、长垣等地,每年都有大量候鸟过冬。林业部门在候鸟集中地加大巡护力度、进行适当的投食,有利于完善生态链。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生态修复,恢复环境功能,效果更是立竿见影。以笔者经常路过的北区贾鲁河为例,原先河道不畅、污水横流,人们往往掩鼻而过。经过整治后,如今则是鱼翔浅底、白鹭轻掠河面,沿岸慢跑、散步的市民逐渐多了起来。入冬以来,据媒体报道,宜阳县洛水水系、商丘黄河故道等地出现了白天鹅、豆雁、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的踪迹。青头潜鸭这种稀客,近年来更是成为黄河故道的常客,观测数量逐年增多。省内摄影爱好者总结的“拍鸟地图”从点到面,不断壮大。鸟类对于生态环境的感知非常敏感,环境质量每提高一分,小鸟的种类与数量就增十分。候鸟出现的地方增多,证明我们生态改善的效果显著,反过来也促进我们要加倍珍惜这个好势头,让更多的珍稀候鸟从稀客变常客。

  然而,这样的生态环境还是非常脆弱的。以沿黄生态带为例,条块分割严重,保护区与农业用地犬牙交错,当地很多农民、市民对于生态保护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生计的关系,引导其从吃“农业饭”到吃“生态饭”转变,如何合理界定各个功能区定位,协调黄河两岸生态文明共建,这一切都需要加快科学规划。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武器是法律。要加快立法保护沿黄生态带、南太行等省内重点生态区域,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理直气壮;完善人员配备,加大执法力度与宣传力度,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破坏环境必受严惩的氛围,使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谁保护谁受益。三门峡多年来加大黄河湿地保护力度,过冬的白天鹅越来越多,白天鹅已成为三门峡城市的象征,提高了城市美誉度;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别出心裁发展写生基地,带动村民致富;商丘黄河故道内,贯通绿道湿地、修复文化遗址,生态保护与文化保护相结合……保护环境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保护的路径不可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急功近利,过度消耗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改善环境,绿色河南、大美河南的动人画卷必将在中原大地徐徐铺展。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