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让历史照亮未来

2019年02月20日07:2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在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在提升。

  □河南日报评论员刘婵

  元宵节期间,故宫博物院将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94年来首次夜间对公众开放。这个消息一经报道,就在各大社交媒体刷了屏,抢票大战如同“决战紫禁之巅”般激烈,很多人连购票网站都没能挤进去,票就没了。

  虽然故宫票务部门表示,为了保障安全秩序,目前没有增加放票的计划,但没抢到票的朋友也不必过于沮丧。日前故宫的灯光已经提前点亮,为“大秀”进行调试,大量美图、视频陆续放出,让网友们先睹为快、一饱眼福。活动当晚,指定的直播平台也会带着更多感兴趣的人进入宫中赏灯、共享元宵欢愉。而故宫博物院官方也明确承诺,今后还将适时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以回馈社会和广大观众的热切期盼。

  夜间故宫非一般的火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代表的一大批故宫人,近年来做了大量推广工作,被形容为“一场以服务对象——观众方便为中心的管理革命”;前几天单院长在2019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花式推销故宫的文创产品口红、面膜和日历,又华丽丽地吸了一大圈粉。另一方面,元宵节、夜晚、灯火和演出等元素的吸引力、话题性足够强大,很多深受公众喜爱的影视剧中的桥段仿佛能在现实中上演了,从而满足了观赏者对“皇宫夜生活”的想象和好奇。

  一家国外知名媒体称,“中国正在以超现实的规模开办博物馆”。的确,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到综艺《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近两年,文博类节目迎来大爆发,不仅将“博物馆热”“文博热”从线上带到了线下,并成为一种现象级文化。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中国博物馆的参观量已经从2014年的7亿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近10亿人次,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就拿身边的事儿来说,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人头攒动,接待观众近6万人次,“金猪拱福——己亥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和韵华夏——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很多外地的亲朋来河南旅游,都点名要参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且更倾向于买点当地的文创产品留作纪念。可以说参观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带动了旅游热潮;而在文化业界,“博物馆+文创、+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也不断涌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网红博物馆不断点燃公众参与的热情,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金色名片”。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在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意愿在提升。在博物馆中,触摸中国传统的文脉、感知历史沉淀的底蕴、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在更大层面、更广视野、更多维度中去思考与理解文化的一脉相承,无疑能在吸古纳今、融通中外的过程中,培厚文化土层,涵养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修养。

  文博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何在内容上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现代元素,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人才储备上,如何与学校教育联动,培养展览策划、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营销上,如何锁定目标受众,抓住特定群体,让观者留下美妙可回味的心灵感受……需要社会力量更多元、更深入的参与和探索。

编辑:张馨予